-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概 述
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名称:########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各乡镇政府
项目负责人:古郊乡(#####)、夺火乡(#####)、潞城镇(#####)
建设地址:各乡镇政府所在地
1.2 可研编制依据
1、########县文体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研编制委托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4、《全国“十一五”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
5、《########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6、《########省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暂行)》
7、《########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8、《########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9、原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试行管理办法》
10、国家现行其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11、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 主要研究内容
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场址条件分析
3、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方案
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4主要建设内容
########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主要建设内容为乡镇文化场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1.5 主要研究结论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省、市“十一五”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综合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内容和标准符合《########省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工程设计方案合理,项目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应尽快立项实施。
1.6 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 总建筑面积 m2 900 1 夺火乡 m2 300 2 古郊乡 m2 300 3 潞城镇 m2 300 二 总占地面积 m2 2000 1 夺火乡 m2 1100 2 古郊乡 m2 500 3 潞城镇 m2 400 三 总投资 万元 137.18 1 建安工程费 万元 84.1 夺火乡 万元 28.55 古郊乡 万元 27.65 潞城镇 万元 27.9 2 设备购安费 万元 28.23 夺火乡 万元 9.41 古郊乡 万元 9.41 潞城镇 万元 9.41 3 其他费 万元 14.69 夺火乡 万元 4.95 古郊乡 万元 4.86 潞城镇 万元 4.88 4 预备费 万元 10.16 夺火乡 万元 3.43 古郊乡 万元 3.35 潞城镇 万元 3.38 四 资金来源 万元 1 申请国债资金 万元 48 2 乡镇政府自筹 万元 89.18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区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北邻壶关,西连高平,西北接长治县,西南连########,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总人口25万人,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
据境内发掘的塔水河等处人类遗址考证,########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夏商两代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高都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置。抗日战争时期曾分置########、陵高等县,1945年恢复########县。1958年,11月并入########县,1959年7月恢复########县建制。
########县为典型石山区,境内万峰环列,崖悬壁峭,沟壑纵横。全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东北部最高峰板山,海拨1797.9米,南部最低点甘河破屋海拨691米,平均海拔1058米,无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年平均气温7.9℃左右,冬暖夏凉,森林覆盖率达到60.3%,县东部为石山区,中部为土石丘陵区,西部为平川区。地下有煤、铁、硫、铝及大理石、花岗岩、矿泉水等。
全县支柱产业有:煤炭、冶炼、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陶瓷、食品加工等,主要产品有:煤炭、生铁、化肥、二硫化碳、氰化钠、刃具、水泥、玛钢、塑钢、型材、双降解膜等,分别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全县有耕地44.2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马铃薯、红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党参、油料、线麻、蚕桑、葵花、果类等。森林面积7.67万公顷。全县有中小型水库17座,机井14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