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蚕豆病虫害大全概要
蚕豆病害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及时中耕锄草,播种不宜过密,注意清除田间菌核,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2)施用酵素苗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加磷、钾肥和石灰。 (3)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度过高或湿气滞留。 (4)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防霉宝可溶性水剂2号800倍液,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一6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蚕豆病害 (十)蚕豆镰刀菌萎蔫病 症状: 又称蚕豆枯萎病。蚕豆开花结荚期叶片先褪绿,由淡绿变成淡黄色,叶尖和叶缘变黑焦枯;有时整株变黄,叶片由下而上逐渐枯萎;有时基部叶片卷曲或干枯脱落,残留叶柄及中脉;有时茎基部变黑至全株枯萎。病程20一30天,病株细根先烂,主根呈干腐状,根部维管束变为褐色且蔓延到茎基部,病株易拔起。 蚕豆病害 病原: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fabae Yu et Fang 称蚕豆尖镰孢霉和Fusarium dg6ndceum(Fr.)Sacc.var.fabae Yu称燕麦镰孢蚕豆专化型,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两型: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3个隔膜的多,力小30一36×4—4.5(um)。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至圆筒形,1-2个细胞,大小12—18×3.8—4.O(um)。厚垣孢子球形,直径20一70um。本菌只为害蚕豆。病菌菌丝生长适温24—26℃,最高33℃,最低5—6℃,适宜pH4.5—8.9,以pH6.7最适。孢子在24—28℃时,48小时后萌发率达100%。 蚕豆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种皮或田间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体可在土中腐生3年,成为田间初侵染源。病菌在浸水条件下可存活1年,因此病田灌溉水和带菌肥料及农具都可传播。本菌先侵入细根,后进入主根,初在根茎的木质部,再向外扩散到形成层和韧皮部,当全株枯萎后,菌丝体才出现于皮层,别于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fabae Yu Fang引起的根腐病。本菌沿着茎的中轴向上蔓延,后期上升到茎的2/3处,剖开病茎可见木质部变褐。本病的发生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发病重。土壤含水量18%一27%发病率72%,44%一65%时78%,土壤含水量高达70%一80%发病率12.6%,100%时发病率3.1%,此外,缺肥及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播种前种子用56℃温水浸种5分钟。 (2)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田实行2年以上轮作。 (3)选择土壤含水量高于70%田块种植。 (4)药剂防治方法见蚕豆根腐病。 蚕豆病害 (十一)蚕豆茎疫病 症状: 又称蚕豆细菌性茎枯病。初在蚕豆茎顶端生黑色短条斑或小斑块,稍凹陷,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向茎下方蔓延,长达15—20cm或达茎的2/3,病茎变黑,软化呈粘性或收缩成线状,后期叶片逐渐萎蔫,腐烂死亡。气候干燥或天旱,病情扩展缓慢,一直表现为不规则形至长圆形病斑。该病茎大部分变黑,上方叶片枯萎脱落,仅留下黑化的茎端。 蚕豆病害 病原 :Pseudomonas fabae (Yu) Burkholder称蚕豆茎疫病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1.1—2.8×0.8—1.1(um),单生或双生,无芽孢,有荚膜,具极生鞭毛1一4根,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适温35℃,最高37—38℃,最低4℃,52—53℃经10分钟致死。除为害蚕豆外,还为害菜豆、豌豆、大豆、羽扁豆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经几天潜育即见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子带菌传播。(2)发病初期, 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一6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蚕豆病害 (十二)蚕豆(BBSV)染色病毒病 症状: 该病1985、1990年分别在四川、湖北、江苏、浙江和山西等省发现。表现为系统侵染,病株叶片有的呈轻花叶、斑驳、褪色斑或畸形,有的小叶正常无明显病变,苗期、开花期前染病的,结英少或籽粒小,其典型症状是种皮呈坏死色斑,严重时外种皮上形成连续坏死带。苗期植株矮化,顶端枯死、病叶呈褪色花叶或畸形,减产40%一80%,花期后染病则影响小。 蚕豆病害 病原 :Broad bean strain virus简称BBSV,称蚕豆染色病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卷(一)课件.pptx VIP
- 广州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pdf
- 广州市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文本+图纸).pdf VIP
- 关于烹饪的策划书3.pptx
- WALL·E《机器人总动员(2008)》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pdf VIP
- LDT 99.13-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工程.docx
- 实验报告之spss频数分析.docx VIP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可打印).docx
-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整理版).doc
- 某小区高楼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