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44-1658年清代赋税政策的演变趋势与地方反应经济史论文
                    《1644-1658年清代赋税政策的演变趋势与地方反应》
                               
摘录:第一位入关的顺治帝遇到了历代新的王朝开始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地荒丁亡,财尽民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初的统治已不能够象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也不可能完全抄袭从前的剥削方法。有长期统治经验的汉族官僚地主,从明朝的覆亡中看到,苛重的剥削是造成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建议清朝统治者,“收拾民心,莫过于轻徭薄赋”“行蠲免、薄赋敛,则力农者少钱粮之苦,而从逆之心自消”。在一定程度地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恢复社会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成为清朝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清顺治年间实行了多次蠲免,但是有趣的是,在已整理出版的清史档案中,较少能看都有关地方大臣对于朝廷政策的讴歌。相反,奏折内容多为请求朝廷再次减免或是推迟当地的税收。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清朝入关   赋税趋势    大臣反应  互动
清兵入关,首除明代加派之三饷,悉复明万历年间赋役制度,各种杂税均蠲免。康熙年间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再实行“摊丁入亩”真正实行一条鞭法。可以说,康熙及雍正年间的赋税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在顺治皇的基础上实施。因而考察顺治年间的赋税,朝廷是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措施以解决这一经济矛盾,巩固新政权有积极意义。本文拟从清初顺治朝的赋税政策的制定与变化对此经济策略加以清史档案进行考察。
清入关之初的赋税制度
1644年,清王朝从北部边陲入主中原, 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必须尽快恢复正常的国家运作。在古代有农业和农民,赋税就有保证,政权就能得到巩固。【】而前明正常的经济生产秩序、赋税征收体制在农民军的打击下荡然无存,南方的战事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兵饷粮饷的供应,是清初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顺治帝于皇极门颁即位诏于全国:“自顺治元年五月初一起,“地亩钱粮,俱照前朝会计录原额,按亩征解,饭加派辽饷、新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蠲免。【】清入关后首个关于赋税的诏令明显实行的是怀柔的财政政策以期收买人心。可见清政府认识到明朝灭亡的原因与繁重的赋税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入关后即实行大范围调整。在废除三饷之外,清王朝还颁布了一系列蠲免政策,以鼓励民归田地,促进生产恢复。据《清史编年》记载,顺治年间曾多次下诏蠲免赋役。如顺治十一年8八月四日以加上皇太后徽号礼成,颁“恩诏”于全国。主要内容有:“顺治六、七两年地亩人丁本折钱粮,累系拖欠在民,悉与豁免,其已征在官者,不得借口民欠侵隐。”【】十五年又进行了一次豁免。因皇太后病愈,颁诏大赦。其中规定:“拖欠在民之十、十一两年未完地亩人丁本折钱粮,抚按具奏豁免。【】不仅大规模的免除当年或累计的赋税。同时,还积极严防官吏私自增加加派。顺治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顺治帝谕户部,以水旱频仍,干戈未靖,人不聊生,命:“自今以后,各地方钱粮,凡横敛私征,暗加火耗,荒田逃户洒派包赔,非时预征、蠲免不实……以凭重处。”【】顺治十三年八月六日,顺治帝以“钱粮不敷,每日会议,全无长策,”命裁汰京内外冗员,“当此钱粮匮乏之时,暂行裁汰,嗣后钱粮充裕,再行增设。”【】为应对征收钱粮不足问题,顺治帝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裁剪政府官员。这也是无奈之举。在早些年间,朝廷就已增加农民的税额,此时已别无它法,在增加农民的负担,只怕是会激起农民反抗,只能裁剪官员。由此可见,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在赋税方面的政策是温和的,颇体恤百姓疾苦。以上清入关之后宣布“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处,一切加派,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这一明智的做法最终使得清立马站稳了脚跟。最好收买的阶级便是农民阶级,古代农民没什么大的野心,只要少交点税,一家人的温饱能满足,他们便是愚民政策下“最听话”的傀儡。但实际上,百姓的赋税有没有减少,在下文中我会继续深入探讨,此处便不展开。
二、税赋蠲免后又大幅提高
正所谓,历代的赋税改革均不能跳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顺治年间的财政亦是如此。自顺治四年起借口辽饷原属万历年间确定的税项,将之重新恢复。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顺治十八年的加派,由于在边外修避暑城及后期修顺治帝陵墓、滇闽用兵及修建顺治的陵墓,钱粮不充,当年财政超支五百七十万两有奇,且支付在即,窘迫万状。为了从困境中解脱,与顺治十八年七月经王大臣会议提出,将明代所加派的练饷,照例起征。当即奉旨“依议”施行。清中央政府通令各地方官,在征收练饷时,不论土地肥瘠,也不分边远与内地,更不管水旱虫灾,一律自命下之日起,两个月内按亩数尽数征完。同时顺治发诏令谕吏户二部:“钱粮系军国急需,而各省拖欠甚多,完解甚少,今后经管钱粮各官,不论大小,凡有拖欠参罚,俱一体停其升转,必待钱粮完解无欠,方许题请开复升转。尔等即会同各部寺酌立年限,勒令完解,如限内拖欠钱粮不完,或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