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股市从未缺少
1.如今中国A股的“诱多陷阱”模式更加幽默
至于绿城,我买过它的房子。记得在交房的那天,原本已铺设完工的大堂地砖突然被挖去一大片,管家苦笑着说,“昨天宋总来过了,说这片地砖不对头,强令换掉。”据说,这在绿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宋卫平对产品质量的执著近乎偏执,也因此在业界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在房产暴热的那几年,绿城的房子建到哪里,很多老业主就买到哪里。
绿城的负债率一直很高,而且坚持做高价位的精品楼盘,到2012年,有媒体连续报道绿城资金断链、被列入银行“黑名单”等负面新闻,有一次,我碰到宋卫平的老搭档、绿城总裁寿柏年,谈及绿城的资金危机,我说,如果宏观调控的结果,是绿城的倒掉,那真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寿柏年安慰我,他扳着手指算给我听,绿城有几十个酒店和数千亩土地,随便脱手一些就能过好几年。我举起红酒杯,为绿城祝福。
可是,就在上周,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企业从来是一个人的事业,随着股份易主,绿城在精神的意义上其实已经消失了,如同当年被路基吃掉的顺驰、被万科吃掉的南都,很快这个名字将遁入云烟。商业是一场可以被量化的游戏,规则清楚,标准残酷。宋卫平为什么选择放弃绿城,他是真的疲倦了,还是有某些不足于外人道的隐情,其实都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每一个客观事实,都存在着很多种解读面,今天,我们只说“周期论”。
任何一家企业,从来就存活于各种周期之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个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产业转型周期和宏观波动周期。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宋卫平面对这三个周期的表现。
企业生命周期——宋卫平创业二十年,绿城员工5000人,可谓是一个庞大而成熟的商业组织,其企业生命其实已步入成年期,面临人才换代的关键时刻。可是,从宋卫平的言谈中不难发现,他造得出全中国最好的房子,却没有带出一支接替有序的团队,他本人日夜舟马劳顿,老搭档寿柏年“胃出血,不下火线,还要继续面对超强度的工作量”,而当企业需要新的决策团队之际,整个绿城体系居然选拔不出一两位可以托付的帅才,最后只好“尽早把这副担子交给有激情、梦想和效率的融创团队”。
这真是让人十分叹息的事情。有人曾问杰克·韦尔奇,董事长最大的责任是什么?韦尔奇答,发现下一位董事长,领导者应该把一半的精力用于培育接班人。瞭望中国商业界,那些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成年周期的企业,无一不在人才培养上下过死力,如联想、华为、万科以及海尔等等。
产业转型周期——绿城二十年,经历了中国城市化高速成长的全过程,在这一段时期里,开发中心城市的住宅房产是最大的利基模式。宋卫平着力于营建质量,提出“不怕成本高,只怕不够好”、“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企业理念,都符合产业的发展阶段。然而,从2010年开始,随着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坚决整顿,地产行业进入到了一个微妙而重大的转型时间,以往单纯靠住宅营建及出售为特征的开发模式已然陈旧,很多企业都进行了及时的转型,比如城市综合体模式的风行、旅游及养老等主题地产的开发、超高建筑物及立体城市的试验以及只租不售的持有模式的探索,等等等等。
这些转型,都要求企业在组织形态、专业技术、金融运营以及政商关系处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在此次转型周期中,绿城的动作显然是滞后的,过往的成功以及宋卫平的“建筑洁癖”成为绿城转型的障碍。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万达、绿地等公司认为中国房产业进入了新的“白银时代”,而宋卫平则认定“现在是房地产最低谷的时候”、“出售股权的原因很多,其中对市场的担忧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宏观波动周期——宋卫平在答记者问中,对宏观调控颇有微词,认为“自从2010年的调控以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直不正常,市场不像市场、行业不像行业、企业不像企业,甚至要上溯到2005、2008、2010年的市场调控,使得市场变得不正常,这不是市场,已经不适合一般生存能力的公司生存和发展”。他甚至直言批评“以前的住建部也非常的不靠谱,前住建部长下台应该放鞭炮”。
这些言论展现了率直的性情,不过却也并非是行业的秘密,甚或可以说是民间共识,可是,为什么只有绿城忍受不下去了?中国商品房的年度投资总额长期维持在5万亿到7万亿之间,为最大的民生产业,在中国特色的宏观环境中,遭遇严厉调控已成常态,以完全市场经济的评价标准,似乎从来没有正常过------问题的另外一面是,中国到底有哪几个行业是完全正常的?
? ?金融、文化、流通、能源乃至互联网,家家都被“看得见的手”所困扰,所以,如何有底线地适应富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环境,乃民营企业家生存的题中之义。在一次又一次的波浪式的调控中,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此次融创收购绿城一案中,最让人感叹不已的正有两点:其一,收购者孙宏斌是2004年宏观调控的最大受伤者之一,其二,绿城被收购的这一周正是各地冲击限购政策最激烈的时刻,杭州甚至还出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