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
1.???总论…………………………………………1
2.???城镇概况和垃圾现状………………………7
3.???设计规模与处理工艺的选择………………11
4.???场址的选择…………………………………20
5.???主体工程……………………………………22
6.???总图运输……………………………………32
7.???公用工程……………………………………35
8.???环境保护……………………………………40
9.???安全卫生……………………………………45
10. 节能…………………………………………47
11. 工程进度安排………………………………49
12. 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50
13. 投资估算……………………………………51
14. 技术经济……………………………………53
15. 问题与建议…………………………………57
16. 招标基本情况………………………………60
?
附件:
1.关于**县城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承诺(**县城市管理局)
2.关于**县城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承诺(**县财政局)
3.承诺书(**电力局的供电证明)
4.关于开征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费及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
5.关于**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场的水土保持意见
6.关于**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的供地意向(**县国土资源局)
7.关于**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场的环境评估意见(**县环境保护局)
8.**县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场的项目选址意见书
9.**县城生活垃圾含量监测分析报告
?
附图: 1.场址位置及垃圾收集站布置图(TH111-01)
2.总平面布置图(TH111-02)
总 论
?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单位性质及法人
1.1.1.1项目名称:**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综合处理工程
1.1.1.2主办单位、法人代表
主办单位:**县城区垃圾清运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尹志鳌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2.1编制依据
1.2.1.1**县城区垃圾清运处理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南化学工业设计院签定的《**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综合处理场工程咨询合同》
1.2.1.2《**县城总体规划文本》(2003年4月)
1.2.1.3《**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2003年4月)
1.2.1.4《**县总体规划图册》(2003年4月)
1.2.1.5**县环境监测站提供的**县城生活垃圾含量监测分析报告
1.2.2编制原则
1.2.2.1在投资效果最经济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填埋库容,延长填埋场服务年限;
1.2.2.2采取完善的清污分流措施,减少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量;建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渗滤液处理站,保护区域地表水体;采取有效、经济的防渗措施,保护区域地下水环境;
1.2.2.3 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预留堆肥厂和焚烧厂及沼气综合利用、回收能源的用地),以节省前期投资,降低填埋场营运成本;
1.2.2.4管理区的建筑设计与布局要与区域地形、地貌相协调,并充分体现“园林化”或“花园化”风格;
1.2.2.5注重填埋场的安全卫生与消防设计,机电设备的选型应注意节能要求。
1.3编制采用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
1.3.1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1.3.2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1);
1.3.3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
1.3.4(87)国环字第002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1.3.5《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1.3.6《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1995);
1.3.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1.3.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0号;
1.3.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1.3.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有关问 题的复函。
1.4项目提出的背景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垃圾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高密度集中,垃圾产生量也逐年增多。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塑料、干电池及各种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垃圾成分日趋复杂,其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加重了环境自身的调节负担,城区环境状况逐年恶化。垃圾消纳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垃圾也以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公害。
**县永丰镇建于八十年代初的垃圾堆放场,早已堆满无法使用。正在启用的磨石村填埋场,由于没有卫生填埋的处理措施,垃圾渗漏液污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