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接技术-060331教程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胶 接 技 术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三峡大学 机械与材料学院 Prof. YOU Min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金属胶接技术基础 第二章 结构胶粘剂及其选用 第三章 金属的表面处理 第四章 接头的性能评定 第五章 金属胶接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 金属胶接结构设计 绪论 连接技术 古代:锻焊、铸焊、钎焊和胶接(榫接) 现代:铆接、焊接、螺纹连接和胶接 胶接科学与技术的所处的地位 1)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 2)交叉(边缘)学科 3)航空航天技术基础(重量轻) 4)研究水平影响其使用(多因素作用) 5)复合材料的主要连接方式 影响胶接结构性能的主要因素: 1)材料(被粘物、胶粘剂) 2)尺寸(试样、胶厚、接头形式) 3)固化(温度、时间、压力、晾置) 4)表面处理、内应力 5)测试(加载速率、温度、精度) 6)服役条件(温度、湿度) 几本主要刊物: 1)IJAA (Int. J of Adhesion Adhesive) 2)JAST (J of Adhesion Sci. Techno.) 3)JA (J of Adhesion) 4)粘接 5)化学与粘合 6)中国胶粘剂 第一章 胶接技术基础 1.1 基本概念和原理 基本概念 粘附(Adhesion) 两个表面依靠化学力、物理力或两 者兼有的力结合在一起,并能抵抗分离的现象 胶粘剂(Adhesive) 能使被粘物(Adherend)借助粘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称为“胶粘剂”或“粘合剂” 、“粘接剂”, 习惯上简称为“胶”。 被粘物(Adherend) 准备胶接的物体(材料或制件)或胶接后胶层两边的物体,称被粘物,也叫粘接对象。 胶层(Adhesive layer):胶粘剂固化层,具有传 递应力的能力或能够耐受某些介质的作用。 胶接(Bonding)用胶粘剂将被粘物表面连接在一起的过程称为“胶接”,或称为“粘接”。 “连接”和“联接” “胶接”与“焊接”:原子间结合,胶缝处明显界面,不改变被粘物 粘的读音——“zhan”和“nian” GB/T 2943-1994“胶粘剂术语”中,胶接定义内涵为胶粘连接;“胶接”应为“胶接技术”( Bonding technology)的简称 1.2 金属胶接结构的分类 按金属材料的种类可以划分为:铝合金、钢、铜合金胶接结构等 铝合金胶接结构 按其结构形式和胶接工艺特点可划分为钣金胶接结构、夹层胶接结构和复合连接结构等三大类。 钢胶接结构 根据结构的几何特征划分为薄壁胶接结构、梁柱胶接结构、箱体胶接结构、轴、盘类胶接构件等四大类。 胶接接头中,胶层、界面区与基材表面共同组成了“胶缝”。 胶缝不涉及被粘物的几何形式,铝合金的胶缝示意如图1-1。 破坏部位位于胶层内部的“内聚破坏”(cohesive failure) 胶粘剂与被粘物间界面处“粘附破坏”(interface failure)。 郭忠信将内聚破坏(co)进一步划分为:胶层内聚破坏(a);底胶内聚破坏(p);胶层内空腔破坏(v)及胶层与底胶间的界面破坏(pa)。将界面处粘附破坏(if)进一步划分为:金属本体材料与氧化膜间的界面破坏(mo);氧化膜内破坏(ox)及氧化膜与底胶间的界面破坏(op)。如以φ表示胶缝断裂面上各种破坏情况所占面积的百分数。 φco=φa十φp十φpa十φv (1-1) φif=φmo十φox十φop (1-2) 而 φif十φco十φv十φg=1 (1-3) 式中,下标g表示载体纤维。 于是,可把接头强度看成各组成部分之和,即 σb=σifφif十σcoφco十σgφg (1-4) 式中σb-接头的破坏强度。 破坏发生在被粘物本体时σb等于本体材料强度。 因φif不易判断,故将式(1-4)改写成 σb=σif(1—φco—φv—φg)十σcoφco十σgφg (1-5) 有了式(1-5)即可通过低倍显微镜对破坏原因进行更为明确的分析,由该式还可看出:胶接质量不仅取决于胶粘剂,也取决于被粘物表面、底胶等材料与工艺因素及其相互匹配。因此,常把构成胶缝的上述各因素的总体称为“胶接体系”。 在上述分析中,有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对于一般的金属胶接结构的典型接头,当不考虑载体纤维的贡献时,(1-5)式改写成: σb=A [σif(1—φco—φv)十σcoφco—σrφr ] (1-6) 式中,下脚标r表示残余应力,A为与几何因素及拘束强化作用有关的综合作用系数,其值在0到1之间; 其他符号的意义与前式相同。 1.3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