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兼词答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兼词、词头和词尾 一·兼词 兼词又称为兼性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兼词一般是合音词,即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并快读而造成的。古汉语中的兼词并不多,常见的有叵、诸、盍、焉、尔、然。 “叵”: 叵是“不可”的合音词。例如: 虽叵复见远流,其祥可得略说也。许慎《说文解字序》 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诸”: “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词,并兼有这两个词的词性。 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一言而丧邦,有诸?《论语·子路》 “盍”: “盍”是“何不”的合音词,意义同“何不”。例如: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焉”: “焉”等于“于之”或“于是”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此”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经常用在句末,还兼有语气词的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旃”: 旃是“之焉”的合音词。例如: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左传·桓公十年》 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词。例如: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他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有音无义了。 (一)词头 “有”“其”“言”“于”“薄”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谷风》)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经·召南·采蘩》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二)词尾 “然”“乎”“焉”“如”“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有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The end,thank you! * * *

文档评论(0)

a55222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