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80年代中国电视剧发展史(1980年——1985年) 目录 1、背景 政治思潮: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政治路线。1979年,深圳特区设立,标志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具体实行。 社会观念:思想禁锢的时代结束,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时代开始到来。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在全国展开,历时大半年,最终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洗礼。 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提高,物质丰富,精神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成为新三大件占领人们的日常消费生活。 文化观念:阶级性到人性,人情、人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美学思潮:1977年,恢复高考,文革中断的知识梦得以重新复苏,人们对文化的求知欲望剧增,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潮开始流行中国,《未来丛书》出版,大陆掀起美学热。 社会环境:自由、开放。 电视受众:电视事业大发展,电视机数量由1975年的46.3万台到1985年增多到5000万台,受众增多到两亿人,电视由奢侈品变成必需品。1983年,“四级办电视”方针出台,推动了电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全国只有35座电视台,到了近二十年后的1997年,电视台已达3000余座,这个数字超美国一倍,日本25倍,英国260倍。中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电视大国。 2、发展过程及代表性作品 1980年代前半期,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电视剧年产量增速迅猛,从1979年电视剧19部到1986年增到1500部左右。 电视剧的创作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紧扣现实生活,在题材上不断扩展,出现伤痕、反思、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等类型的电视剧。同时改编一些经典文学名著,引进港台武侠剧、言情类电视剧及欧美影视剧。 1980年到1981年期间,电视剧方面的国家级座谈会召开了4次,提出电视剧创作应保证质量,风格多样,解放思想,消除话剧痕迹等要求,促进了电视剧创作的繁荣。1982年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这一委员会做了大量促进电视剧生产的实际工作。 1983年,第一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举办,这是电视剧领域第一个国家级电视剧奖项。同年9月,我国第一家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制片厂在北京成立。还是同年,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评奖活动举办。10月,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这些实际举措,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必要动力。 “两级办电视”到“四级办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诞生,这一时期的电视体制是“两级办电视”,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来办电视,不鼓励市、县办电视,此时的广播电视管理局与电视台之间没有清晰地职能划分,“局台合一”,是典型的政、事合一的特征。 1983年,第十一次中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电视”的政策,使电视传播覆盖技术从中央延伸到省、市、县、乡、镇、村等各级行政区域,在中国电视事业的大发展产生了关键推动作用。 按题材梳理1980年代前半期的电视剧作品:主要是现实类题材 1980年,复苏的第一年,共播出电视剧131部。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9集)出现,虽然比较粗疏,但是长篇叙事的电视剧功能被发挥出来,拉开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序幕。 伤痕类题材:揭露“文革”中“四人帮”罪行、控诉动乱年代造成的不行、抚慰内心伤痕的文学作品。如《女友》(1980年)《新岸》(1980),《蹉跎岁月》(1982)《今夜有暴风雪》(由伤痕至反思)(1984),《雾失楼台》(1985)《大林莽》(1986)。 改革类题材:反映出现《乔厂长上任记》(1980)《》《女记者的画外音》(1983)《新闻启示录》(1984)《走向远方》(1984)《新星》(1985)等; 世俗伦理类:《凡人小事》(1980)。 社会问题类:《现在正是早晨》(1980)、《寻找回来的世界》(1985) 青年群体:《有一个青年》(1980)《宝贝》(1980)《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弯弯的石径》(1982)《第九个售货亭》(1982)《生命的故事》(张海迪)(1983)《明姑娘》(1982)《小巷情话》(1985)。 人物传记:《鲁迅》(1982) 改编剧:《四世同堂》(1985)。 武侠剧:《武松》(1982) 军旅题材:《高山下的花环》(1983) 引进港台剧:《霍元甲》(1984)《射雕英雄传》(1983)《上海滩》(1985)、《一剪梅》(1984) 海外剧:《红与黑》等文学名著、日本《姿三四郎》、动漫《铁壁阿童木》(1981)、《排球女将》(1983)、《血疑》(1984)。 3、特点 题材内容: 现实题材,关注时代社会问题——伤痕、反思、改革、失足青年等。 主题: 政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