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继教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 碳青霉烯类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体外MIC值差异较大 文献报道单独应用碳青霉烯类治疗产KPC 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有效率为40%, 联合用药为75% 。 氨基糖苷类 不同药物间呈部分交叉耐药,我国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具有一定敏感性 对轻、中度感染可以单用,重度感染需要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 用药期间注意药物耳肾毒性 其它药物 氟喹诺酮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突出,需要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药物。 磷霉素:体外研究表明对部分耐药菌有效,但缺乏临床研究数据。 静脉注射磷霉素治疗严重疾患者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0 ;16(2):184-6. 11例患者为各种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给予磷霉素2-4 g Q6h 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平均疗程14 +/- 5.6天,2例患者死亡 (18.2%),所有患者临床与微生物疗效良好, 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方案 轻、中度感染: 敏感药物单用即可,也可联合用药 无效患者可以选用替加环素、多粘菌素。 重度感染: 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选择敏感或相对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如替加环素+多粘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替加环素+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应严密观察患者治疗反应,及时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以及临床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不同治疗方法比较 不同治疗方法 成功率 氨基糖苷类+替加环素 75%(6/8) 多粘菌素+替加环素 73%(8/11) 亚胺培南+替加环素 71%(5/7) 碳青霉烯类 40%(6/15) 多粘菌素 14%(1/7) 总结 可选择药物有限 菌株少,参考数据少 新药还在研制阶段 加强耐药性监测、去除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控制等是关键 * 肠杆菌科细菌?-内酰胺类耐药机制及治疗 医大二院 吴晓妹 2011.9.29 G+ G- CHINET耐药监测革兰阴性菌菌种分布 细菌 株数 % 细菌 株数 % 大肠埃希菌 9225 26.91 摩根菌属 195 0.57 克雷伯菌属 5529 16.13 产碱杆菌 107 0.31 不动杆菌属 5523 16.11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94 0.27 铜绿假单胞菌 5080 14.82 金杆菌属 92 0.27 肠杆菌属 1961 5.72 罗尔斯顿菌属 74 0.2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661 4.85 气单胞菌属 76 0.22 变形杆菌属 907 2.65 多源菌属 53 0.15 流感嗜血杆菌 734 2.14 普罗威登菌属 46 0.13 沙雷菌属 437 1.27 志贺菌属 149 0.43 其他假单胞菌 420 1.23 丛毛单胞菌 14 0.04 其他嗜血杆菌 395 1.15 奈瑟菌属 11 0.03 沙门菌属 355 1.04 博特菌属 13 0.04 柠檬酸杆菌属 350 1.02 黄杆菌属 16 0.05 伯克霍尔德菌属 320 0.93 其他 218 0.64 莫拉菌属 227 0.66 合计 34282 100.0 2010年14家医院9225株大肠埃希菌耐药率(%) 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机制:产酶 ESBLs酶: 青霉素类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 被?-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 AmpC酶: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高水平耐药 不被酶抑制剂抑制 CHINET监测网肠杆菌科细菌ESBLs阳性率(%) 41 43.6 45 45.2 39.1 KP 56.5 56.2 55 51.7 38.9 E coli.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菌种 产ESBLs、AmpC菌株,往往合并喹诺酮、氨基糖苷类耐药,多为MDR 耐药基因位于质粒上,耐药性可爆发流行 产ESBLs、AmpC酶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 碳青霉烯酶类抗生素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它培南等 G+、G-、厌氧菌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偏低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 4.2 1.3 0.9 0.5 美罗培南 5.9 2.4 1.5 —— 厄它培南 4.6 1.3 0.8 0.5 亚胺培南 2010 2009 2008 2007 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 且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多为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株(产NDM-1的超级细菌) 碳青霉烯酶多由质粒介导,水平传播,可出现局部爆发流行 耐药机制 PBP PBP PBP g g g plasmid AB AB III通透性降低 I 抗菌药物钝化 IV主动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