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聋病现状 3、展望 我国政府将“出生缺陷防治”列为优先主题 提出“重点开发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诊疗技术等” 为实现“出生缺陷率低于3%”的目标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早发现、早预防——降低出生缺陷预防在孕前 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发普及,越来越多的听力损失在新生儿期就被检查出来并及早通过干预措施(如言语康复,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移植,毛细胞再生药物研究等)进行治疗 然而实践中发现,部分患儿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此外,大部分患儿找不出明确的病因,这给临床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惑,病因不明确也是部分患儿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全力推进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 国家采取行动,让每个家庭拥有健康宝宝 2009.2 2007.3.2 2004.12 2000 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受理办法》(卫生部64号令) 北京启动了中国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项目 卫生部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 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爱耳日” 2010 2010年版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制订 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 对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接受遗传性遗传咨询 对药物性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给予遗传咨询,并给予用药指导和提示 提高遗传性耳聋新生儿的检出率,并及时进行诊疗 耳聋基因诊断临床意义 基因诊断在部分病例中可以作为常规测听技术或影像技术替代诊断技术,并满足实现远程诊断的条件 基因诊断技术可为一定比例的耳聋患者确定其分子病因,突破以往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只能通过病史和排除法推测病因的限制 基因诊断技术可以早于症状以及常规测听技术或影像技发现耳聋易感人群,从而引入正确的防治 基因诊断配合正确的筛查技术和产前诊断可以切实地避免生育聋儿,迎接正常听力儿童的降生 耳聋 基因诊断 临床意义 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 GJB2:2—3% 12SrRNA:3‰ GJB3:我国本土上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疾病基因 GJB2:21% SLC26A4:14.5% GJB3:我国本土上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疾病基因 12SrRNA:4.4% SLC26A4:1—2% 正常人群携带率 耳聋人群携带率 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 GJB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见的突变位点:235delC、299-300delAT、176del16bp、35delG 临床表现:先天性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 机理:GJB2基因变异致使编码区缝隙链接蛋白结构异常,钾离子回流内淋巴的循环受到影响,钾离子浓度发生改变,外淋巴液中的钾离子达到一定浓度会导致耳蜗毛细胞损伤,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 SLC26A4(PDS):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见的突变位点:IVS7-2AG,2168AG 临床表现:Pendred综合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和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先天或后天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 机理:携带PDS基因2条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表现为前庭水管扩大,携带PDS基因单条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30%会表现为前庭水管扩大,颅腔与内耳的通道异常扩大,凡是引起颅内压变化的因素如轻度的头部碰撞、感冒等就能引起EVAS患儿听力下降 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 线粒体12SrRNA: 线粒体母性遗传性 突变位点:1555AG,1494CT 临床表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基因筛查可有效预防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聋的发生 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 GJB3: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常见的突变位点:538CT 临床表现: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 耳聋基因的研究 通过建立的聋病遗传资源收集网络,收集了6000余例中国耳聋散发病例及家系。研究揭示了中国耳聋人群的发病病因:遗传因素约占60%,病因不明(环境或其他原因)占40%。其中: GJB2基因突变为中国耳聋人群最常见病因,21%左右的中国聋人携带GJB2突变,235delC突变是中国耳聋人群常见致病突变; 线粒体12SrRNA A1555G突变在全国有地区性差异,平均突变检出率达3.43%; 107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学研究显示,97.9%可发现SLC26A4基因的突变;全国2352例重度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左右携带SLC26A4突变,11%以上的为LVAS患者,LVS7-2AG突变是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耳聋人群的热点突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医学领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目前,应用在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方面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有: 直接测序法、限制性酶切法、溶解曲线法、杂交芯片法、飞行时间质谱法、荧光PCR探针法等。 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 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