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教师发展()111试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 谢 lihongwu@snnu.edu.cn 教 师 知识 文化 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 知识是教师职业的保障,文化是教师事业的根基 所谓知识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所谓文化是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 知识是通过学习而获得,也称习得 文化是通过修养而获得,需要内化 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修养内化是获得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儒家文化与教师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栗洪武 一、从孔子年谱说起 在信史文献中,能完整地展现一个人受教育全过程的,只有《论语·为政》的“吾十有五”章,此章全文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明清学者认为 明代顾宪成(1550—1612年)著《四书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千古作圣妙诀”。 清代李顒(1627—1705年)著《四书反身录》说:“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谱也,自叙进学次第,绝口不及官阀履历,事业删述。可见圣人一生,所重惟在于学,所学惟在于心,他非所与也”。 他们二人所说可谓“年谱说”。从顾宪成所说可悟出中国教育传统是“作圣”,“作圣”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成为至善、至美的人;从李顒所说理解这一章的精义是圣人一生“所重惟在于学,所学惟在于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于学”就是“志于道”,在孔门特指“志于仁”。“道”和“仁”就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与准则。这里的“学”是学问,不是学校。古人也把15岁看作有特殊意义的年龄,当作区分中国教育小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界限。这个界限是有其生理、心理根据的,所以古代称15岁的童子为成童。 “志于学”在教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孔子本人的教育从他“志于学”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教育都必须从他自己“志于学”开始;如果他自己不“志于学”,就不必往下谈了。从本人自己“志于学”开始,这是教育普遍适用、永远适用的原则之一。而教师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学生“志于学”。 “志于学”的意义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志”对于“匹夫”,比“帅”对于“三军”还重要。那么,如何向学生做“志于学”的工作呢?孔子主张“先计而后学”。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从小家境贫贱逼得他学艺谋生,可怜他也许童年就打工了。后来“学而优则仕”了,他才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先计而后学” 所以,孔子教育弟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说法,无一不是“先计而后学”。所谓“先计而后学”,就是先合计学的好处,而后学之。这样做很自然,可以促使学生“志于学”,恐怕也只有这个办法最好。 “三十而立” 《汉书·艺文志》云:“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三十而五经立”。“耕且养”就是半耕半读,“养”是指教养。“通一艺”就是通一经。南朝梁代皇侃(488—545年)著《论语义疏》,解释“三十而立”云:“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当时,通经的标准是“立”,就是站得稳脚跟,解决了现在常说的“立场”问题。能立在经业上,不是躺在经业上。 “四十而不惑” 《论语·子罕》云:“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将这一段中的“学”“立” “权”与“吾十有五”中的“学”“立” “不惑”对照,则“不惑”对应于“权”。“权”的意思是能通权达变,灵活的运用其道,解决问题,而不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共识,认为孔子50许,由于喜《易》,而进入新的精神境界。“知天命”,即“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上》),而“仁者不忧”(《论语·子罕》)。所以,50岁以前研究的学问是人道,50岁所做的学问就是天道了,故曰“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有云:“从来经师对耳顺的解释都不十分确切的。我想,还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说的逆耳之言,到了六十岁,听起人家的话来已有容忍的涵养,再也没有‘逆耳’的了。还是这个意思比较接近些。”胡适早在《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我做住美大使的时期,有一天我到费城去看我的一个史学老师白尔教授,他平生最注意人类争自由的历史,这时候他已八十岁了。他对我说: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这句话我至今不忘记”。可见,胡适的意思是说,由于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