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型整合素αvβ3受體拮抗剂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
新型整合素αvβ3受体拮抗剂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
程刚英、倪广慧、张曼、赵娟、朱一婧、姜凤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430030)
摘要:目的:构建αvβ3受体拮抗剂的药效团模型,设计新型αvβ3受体拮抗剂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选择对αvβ3受体具有较高拮抗活性(IC501.5 nmol?L-1)的四个类型的30个化合物为训练集,构建整合素αvβ3受体拮抗剂药效团模型。结合药效团模型和设计出新型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合成并利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抑制作用。结果:最佳药效团含一个芳环中心, 一个疏水中心和两个氢键受体,其相关系数与权重值数系数为:RMS=0.44, Correl=0.90, Weight=1.31, Config=16.26。合成的8个目标化合物经UV、IR、1H-NMR,13C-NMR等光谱确证,目标化合物对ECV304和Hela细胞
关键词:整合素αvβ3受体拮抗剂;药效团模型;抑瘤活性;先导化合物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1]是一类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药物,整合素[2]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分布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作用的主要因子。其中αvβ3在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近来被认为一种血管新生的标志。
αvβ3受体拮抗剂通过占据受体胞外区的特异性识别位点,阻止受体与内源性配体结合,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以及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有效地阻止肿瘤血管生成,达到有望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目的[4]。
αvβ3受体拮抗剂包括含RGD三肽序列(图2)的小分子肽和拟肽化合物及模仿RGD三肽结构设计的非肽分子。由于α = 2 \* ROMAN IIbβ3、αvβ5和α5β1亦能识别RGD三肽序列,故设计αvβ3拮抗剂时不仅要考虑其对αvβ3受体的拮抗活性,还需注意选择性。
本文选择已报道的αvβ3受体拮抗剂中拮抗活性较高的化合物为样本,构建αvβ3受体拮抗剂药效团模型。设计相应的化合物,并利用所得的药效团模型进行虚拟筛选和类药性分析,对设计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化合物对ECV304和Hela细胞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药效团模型构建
选择30个文献报道的活性较好,不同结构类型的αvβ3受体拮抗剂(IC50值在1.5 nmol?L-1以下)作为训练集元素。根据结构类型不同,将训练集中化合物按照中间连接部分(如烷基酰胺、哌嗪、哌啶和γ-内酰胺等)不同分为相应的子集等。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系统的CATALYST软件,构建出相应的αvβ3受体拮抗剂的药效团模型。其中的优化模型含一个芳环中心(RA), 一个可阴离子化部位(NI),两个疏水作用基(HP),其相关系数与权重值数等分别为:RMS=0.73, Correl=0.90, Weight=1.17, Config=14.00。检验表明,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好的活性预测能力,可用来指导αvβ3受体选择性拮抗剂的设计与筛选。
a b
图1药效团模型1(a)及其与化合物B-3的叠合图(b)
二、设计与合成
利用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在MDDR数据库中搜索符合模型的化合物,参照作用于整合素αvβ3受体的信号分子RGD三肽的基本结构,以合成的现实性与合理性为依据,对搜索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设计了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对设计的化合物利用药效团模型进行虚拟活性预测,最后从中筛选出八个目标化合物(图2)。
图2 RGD及设计的新化合物
类药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新型化合物符合利平斯基规则,初步显示无明显口服生物利用度或代谢分布差问题。无致癌性,膜刺激性,致敏性,免疫毒性和神经毒性,除了化合物 = 2 \* ROMAN II中个别化合物具有一定致突变性外,较安全。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如下所示(图3):
图3. 合成反应路线 (a) 乙酰乙酸乙酯,哌啶,95%乙醇,20℃~50℃;(b) KOH,回流;(c)HCl;(d) 乙酸酐,回流;(e) 3,丙酮,室温;(f) 硫脲,碘,微波辐射;(g) 乙醚,浓氨水;(h) 3,丙酮,回流
三、实验
熔点由X-5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未校正。UV:紫外光谱仪:756PC Spectrum(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IR:Spectrum One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
1H-NMR,13C-NMR:均采用Parian Mercury VX-300型核磁共振仪。
3.1 中间体的合成
3.1.1 2,4-二乙酰基-3-芳香基戊二酸二乙酯(1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