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VIP

清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文学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 (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2.小说: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如《东周列国志》;“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野叟曝言》、《镜花缘》等。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一.清初思想家反宋明理学,痛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及其所造成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 (一)顾炎武将明亡国归咎于宋明理学造成的学风,但说明他深慨于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要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即“当世之务”。 (二)提出许多具启蒙意义的新思想。 1.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社会进化论,《读通鉴论》对古代历史作出新论断。 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改变旧制度的意见,如“均田”、“均贫富”、废科举生员、地方按人口比例推举官员等,及“寄天下之权于天下之民”、“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的思想。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出激烈批判。 4.清初学者思想超越单纯反清性质,反映改变封制的进步要求,影响晚清改良运动。 二.对王阳明心学的扬弃,特别对李卓吾非儒薄经反传统思想的否定,矫枉过正。 (一)王阳明心学→王学狂禅派→李卓吾→清初启蒙思想家。 1.王阳明基本思想:“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要人消除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 2.李卓吾出于王学,却将人心返还给现实社会,从生存(即所谓“吃饭穿衣”)和发展(即所谓“富贵利达”)基点,做出相反的结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肯定“私”也即“欲”,也就否定封建伦理关系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 3.清初思想实质上接过李卓吾“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但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 (1)“人欲”成了基本,“天理”也就从宋明理学家所说的“人欲”的对立物,即封建伦理关系的精神幻影,变为“人欲之各得”的社会理想。 (2)要达到各遂其欲,“人欲”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黄宗羲批封君专制制度。 (3)理欲之辨就延伸为社解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制方面的批判。 三.文学思想的变化。 (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重文学社会功用,抛弃晚明文学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1.顾炎武最突出—可称之为经世致用的文学观。 (1)认为“诗本性情”,但强调应“为时”、“为事”而作(《日知录》)。 (2)认为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有益”即“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日知录》)。 2.黄宗羲重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1)注意到文学特质,认为“诗之道从性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