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疫知识点
一、鱼贝类的死后变化:早期生化变化、僵直与解僵、腐败三个阶段。
糖原和ATP分解(乳酸和磷酸)→肌肉组织的PH值↓酸性↑,产生大量的热→鱼贝类体温上升,促进组织水解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繁殖。
1.死后僵硬:肌肉硬化和不透明。时间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动物种类、营养状况、贮藏温度等的影响。
僵硬因素:种类及生理营养状况、捕捞及致死条件、鱼体保存的温度。
2.解僵和自溶:自溶作用—鱼体肌肉中ATP分解完后,鱼体开始逐渐软化的现象。是指鱼体自行分解(溶解)的过程,主要是水解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积极活动的结果。经过僵硬阶段的鱼体,组织中水解酶(特别是蛋白酶)作用→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以及较多低分子的碱性物质→酸性转向中性,鱼体进入自溶阶段,肌肉组织逐渐变软,失去固有弹性。
影响因素:种类—冷血动物温血动物,远洋洄游性的中上层低层鱼类,甲壳类鱼类;PH—鱼类ph4.5,虾类ph7;盐类;温度;紫外线照射
3.腐败—微生物作用,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其他含氮物质分解胺、三甲胺、吲哚、硫化氢、组胺等,产生腐败特征的臭味的过程。
影响因素:鱼的种类;Ph;温度;最初细菌负荷
二、采样—大量的分析对象抽取有代表性部分样品作分析材料的工作
原则:代表性原则、典型性原则、适时性原则、程序原则。
细则:①样品均匀、有代表性,反映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②方法与目的一致。③过程保持原有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④防杂污。⑤方法简单,尺寸适当。
1.步骤:检样(整批食物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原始样品(多份检样综合)—平均样品(原样处理再抽取部分作检验用)【检样0.5kg、复检0.5kg、仲裁0.5kg】
2.预处理--方法:有机物破坏法、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磺化法和皂化法、色层分离法
目的: ①排扰②浓缩。 原则:①除扰②完整保留③浓缩;
三、感官检验概念:感觉器官对质量特征的“感觉”用~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得结论,对水产品各项指标做出评价的方法。
1.分析型感官检验:人的感官器官作工具,评定质量特性或鉴别差异。为降低个人感觉差异的影响,提高检测的重现性,获高精度的测定结果,须注意评价基准的标准化,试验条件规范化和评价员的素质选定。
2.偏爱型感官检验:、样品为工具,来了解人的感官反应及倾向。依赖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综合感觉,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点多方面影响。
影响因素:环境;评价员;样品的制备
3.官实验室的要求:隔音,正解,无扰,无味,色调自然,令人舒适注意力集中。三区域—办公室、样品准备室、检验室。具体:采光和光照,噪音,温湿度,气
4.色泽
1)皮--黑黄红白。由于其配比及收缩、扩张,呈现出微妙的色泽。
2)肌肉--大部分由肌红蛋白组成。脂溶性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和虾黄素组成。
3)血液--鱼,血红蛋白;软体、节肢,血蓝蛋白,还原型无色,氧化型蓝色。
5.呈味物质---谷氨酸及其钠盐,鲜味;甘氨酸和丙氨酸,甜味和鲜味;章鱼、墨鱼具有甜味和脯氨酸有关。 IMP、AMP、ATP等和甘氨酸有协同增效作用。海鱼氧化三甲胺(TMAO)是甜味物质;甘氨酸甜菜碱含有清凉甜味;琥珀酸是贝类鲜味的主要呈味物质。
冰鲜鱼类鲜度的感官鉴别特征:眼(眼球、角膜),腮(色,粘液),肌肉(弹性、味道、切面),体表(粘液、鳞片),腹部(膨胀、肛门)
四、水分:直接法(物理化学性质)—重量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化学方法;间接法(物理常数+函数关系)—测相对密度、折射率、电导、旋光率等。
1.干燥法前提条件:①唯一挥发②彻底去除。③化学反应引起的重量变化非常小,对热稳定。
步骤:1)扁形称量瓶,101℃~105℃干燥箱1.0 h→干燥器内冷却0.5 h,称量, 重复,差2mg。2)2~10 g试样(10-4g),厚度5 mm,疏松10 mm称量101 ℃~105 ℃2 h~4 h,冷却0.5 h,称量。101 ℃~105 ℃1 h,冷却0.5 h,称量,差2mg
2.卡尔?费休法原理—需要有一定的水参加氧化还原反应C5H5N(SO2+
H2O+C5H5N(I2+C5H5N+CH3OH→2C5H5NHI+C5H6N[SO4CH3]
I2氧化SO2,H2SO4 浓度>0.05 %可逆,加碱(吡啶)中和,硫酸吡啶不稳定,甲醇存在可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实际摩尔比为I2:SO2:C5H5N=1:3:10
滴定终点:颜色—达到化学计量点,浅黄甚至棕黄色,适用于1% ;永停滴定法—微安表指针偏转至一定刻度并稳定不变、适宜于测定深色样品及微量、痕量水分时采用。
适用范围:液体、固体及一些气体样品,标准分析方法,用以校正其他测定方法。
五、蛋白质
1.凯氏定氮法:常量法、微量法及经改进后的改良凯氏定氮法。
常量原理:样品+浓硫酸+催化剂加热消化→白质分解→CO2(C),H2O(H)逸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