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章第6、7节下渗和径流
河流断面 2.径流的表示方法 (1)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以m3/s为单位。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用流量过程线表示.常用的日、月、年平均流量等指定时段的平均流量。 (2)径流总量(W):指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以m3为单位。W=?QT? (3)径流深度(R):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mm为单位。 (4)径流模数(M):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 以L/s·km2为单位.M=1000Q/F 径流模数 5.径流系数(a):指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比值.Q=R/p 二、径流的形成过程 1.流域蓄渗过程 降雨初期,除一小部分(一般不超过5%)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散发。 甘肃 母亲水窖 北京中关村建蓄水池防百年一遇洪水 2.坡地汇流过程 超渗雨水在坡面上呈片流、细沟流运动的现象,称坡面漫流.在漫流过程中,一方面接受降雨增加地面径流,另一方面又在运行中消耗于下渗和蒸发,使地面径流减少。 黄土地区细沟侵蚀 2013年7月3日至2013年7月29日,延安遭遇持续多轮强降雨,总降水量为往年同期降水量的5倍,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持续降水导致延安144.2万人次受灾,因灾疏散转移人口69.96万人,因灾死亡42人。由于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湿陷性黄土遭遇强降雨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全市已发生滑塌7819处,窑洞房屋倒塌、严重受损超过8.6万间。 基岩线沟侵蚀 3.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后,沿河网向下游干流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即河网汇流过程。河岸容蓄、河网容蓄调节现象,统称为河网调蓄作用。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及早期的表层流过程,称为产流过程,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或汇流过程。 2.流域下垫面因素 流域下垫面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如纬度、距海远近、面积、形状等;地貌特征,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谷地、湖沼等;地形特征,如高程、坡度、坡向;地质条件,如构造、岩性;植被特征,如类型、分布、水理性质(阻水、吸水、持水,输水性能)等。 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418毫米,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迎风坡的缘故,成为世界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而处于背风坡的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却为200~400毫米。 3.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并且影响日趋严重。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径流的过程、径流的数量、质量的变化。 北京密云水库 人工降雨 人类活动对石羊河下游径流影响的分析结果 红崖山水库入库流量实测值与自然条件下模拟值对比 三、影响径流的因素 影响径流形成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1.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蒸发、气温、风、湿度等。降水是径流的源泉,径流过程通常是由流域上降水过程转换来的。 * * §2.6 下 渗(自学) 下渗的物理过程 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影响下渗的因素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1.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其运动特征,可划分渗润(分子力)、渗漏(毛管力和重力)、渗透(重力)3个阶段。 2.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Bodman)和考尔曼(Colman)通过实验发现,在积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饱和带、过渡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 4个带。它们具体反映了下渗水的垂向运动特征。 3.下渗要素 (1)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计。 (2)下渗能力fp,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3)稳定下渗率fc简称“稳渗”。当下渗锋面推进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趋于稳定的常值,以下渗曲线表示.。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1.下渗理论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用以研究下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称为下渗理论,分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 非饱和下渗理论是建立在包气带中水动力平衡和质量守恒原理的基础上。从水动力平衡角度分析,非饱和岩土中的水,主要依靠负压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