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CO在钯催化剂上的抵押氧化动力学
从该反应速率方程式中可以看出, 反应速率与TiO2表面吸附的O浓度和Pt 表面吸附的CO浓度呈正比
2、合成氨催化反应动力学
氨合成为气固相催化反应,它的宏观动力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氮氢气体从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剂颗粒的外表面----外扩散②反应物从外表面向催化剂的孔道内部扩散----内扩散
③反应物被催化剂吸附----吸附④在催化剂内部孔道内组成的内表面上进行催化反应----化学反应⑤产物从催化剂表面脱附----脱附⑥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外表面----内扩散⑦产物从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外扩散
氮、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机理,可表示为:
N2(g)+催化剂 —→2N(催化剂)
H2(g)+催化剂 —→2H(催化剂)
N(催化剂) + H(催化剂) —→NH(催化剂)
NH(催化剂) + H(催化剂) —→NH2(催化剂)
NH2(催化剂) + H(催化剂) —→NH3(催化剂)
NH3(催化剂)—→NH3(g) + 催化剂
实验结果证明,N2活性吸附是最慢的一步,即为表面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
对整个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表面反应控制还是扩散控制,取决于实际操作条件。低温时可能是动力学控制,高温时可能是内扩散控制;
大颗粒的催化剂内扩散路径长,小颗粒的路径短,所以在同样温度下大颗粒可能是内扩散控制,小颗粒可能是化学动力学控制。
1、温度
变换反应是放热反应,存在反应最佳温度。从热力学上看,T↑,Kp↓;但从动力学因素看, T↑,Kp ↑。使变换率最大的温度为最佳温度,
2.压力
从速度方程可看出,提高压力可使正反应速度增加大于逆反应速度增加,所以一般选择较高压力。同时必须在较高压力下才有可观的速度。
3、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动力学
先加入少量的氢气使有机硫转变成为H2S,然后进入ZnO脱硫槽进行化学吸附脱硫,按水碳比2~6加入水蒸汽,混合后进行重整反应,生成H2、CO、CO2等的混合物。
温度对甲烷转化影响较大;加压对甲烷转化并不利;水碳比也影响转化。 综合考虑,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尽可能在高温、高水碳比以及低压下进行。
催化剂:Ni/MgAl2O4
(1) Ni活性组分;
(2)镁铝尖晶石载体。
尖晶石结构:通式AB2O4型,是离子晶体中的一个大类(属于等轴晶系)。典型尖晶石矿物: MgAl2O4和 FeAl2O4等。
结构特征:
(1) A2+: Mg2+,Fe2+,Co2+,Ni2+,Mn2+,Zn2+等;
(2) B3+: Al3+,Fe3+,Co3+,Cr3+,Ga3+等。
(3) 结构中O2-离子作立方紧密堆积,其中A2+填充在四面体空隙中, B3+离子在八面体空隙中,即A2+离子为4配位,而B3+为6配位。
4、肟法己内酰胺生产工艺及动力学
5、二氧化硫转化动力学
1 燃煤烟气中SO3的发生机理
燃煤中硫主要以有机硫和无机硫形式存在,在炉膛内,煤受热后有机硫挥发出H2S和COS等,在燃烧过程中被氧化成SO2,无机硫分解速度较慢,首先分解成FeS、S2和H2S,生成的FeS在更高的温度下(>1700K)下分解成Fe、S2和COS等,它们再被氧化成SO2,部分SO2进一步转化为SO3,一般认为SO3的生成机理[1]是:
(1)火焰内部产生的原子态O与SO2直接发生氧化反应;
(2)在飞灰等催化剂作用下,SO2与分子态O2反应,生成SO3。
1.1 SO2与原子态O的氧化反应
在炉膛内,SO2和SO3之间的转化主要包括下列反应:
SO2 + O + M → SO3 + M (1)
SO3 + H → SO2 + OH (2)
SO3 + O → SO2 + O2 (3)
其中M是第三体,起着吸收能量的作用,反应(2-1)直接影响着SO3的生成,在火焰燃烧中心,SO2向SO3的转化率几乎为零,而在火焰带下游的炽热反应区,氧原子浓度[O]达到最大值,此时SO2向SO3的氧化反应最为剧烈,此时式(2-1)和式(2-2)支配整个反应机理,SO3的生成速率可表述为:
(4)
燃烧产物离开反应区后,温度迅速降低,同时各种原子的浓度急剧减少,SO2和SO3之间的转化反应不明显,因此,SO3浓度变化较小,动力学预测表明[2],SO3最终浓度是SO2浓度的1/40~1/80,基本与测量值保持一致。
1.2 SO2的催化氧化反应
烟气在离开炉膛后,在锅炉及后续设备中,飞灰、低温受热面、SCR催化剂等表面存在Fe2O3、V2O5、Cr2O3等金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