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九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位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卡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Cl35.5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
A.氮气 B. 氧气 C.二氧化碳 D.氩气
2、下列变化中,主要依靠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
A. 水蒸发 B. 气球爆炸 C.甘蔗榨汁 D.牛奶变酸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B.C.白糖 D.实行网上阅卷,考生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
A. 木炭 B. 焦炭 C. 石墨 D. 铅 下列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 )Ag B.苏打NaHCO3 C.酒精CH4O D.火碱NaOH
8、鉴别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B.闻气味C.石蕊溶液 D.点燃
9、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冰箱中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老年人应补充钙元素 D.将废弃电池深埋可防止重金属污染( )
AB. “醋酸”不是酸
C. “水银”不是银 D. “干冰”不是冰
13、有关物质用途说法的是( )A.草木灰可用作氮肥 B.氧气可供呼吸
C.D.金刚石可玻璃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A. 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 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D.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 )
A.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 用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炭黑
C. 用B铅笔芯做导电性实验A. 茶氨酸属于氧化物 B.茶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
C. 茶氨酸中含有N2分子 D.茶氨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17、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往往引入模型,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型,(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该图示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8、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
A. 有酸味的物质 B. 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 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D. 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19、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金属完全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20.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用“﹣”连接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可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可以为盐 乙只能是氧化物或酸 丙只能是金属单质、盐或碱 其中一个反应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本题含小题,每空1分,共分)
①2个氮原子_______;②3个水分子______;③硫离子______; ④镁 ;
⑤氧化铜_______; ⑥ 硫酸______;⑦氢氧化 铝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____元素。(2)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3)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Al存在属于____(填字母序号)。单质 B.氧化物碱 D.盐 (4)工业用电解熔融Al的方法冶炼铝化学方程式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