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 论 1.1强化传热的发展、分类和应用 涉及领域:能源、航空航天、动力、发电、制冷、冶金、石油煤炭、环保、材料等。 出文章、出成果、出大家 50年代前每年几篇论文; 60年代每年几十篇; 70年代每年100多篇; 80年代每年几百篇; 现在每年几千篇。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6个学科学术会议2008年论文数: 传热传质学(499) 燃烧学(296) 多相流(219) 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175) 热机气动热力学(126) 流体机械(82) 国际:A E Bergles R L Webb 国内学者 王补宣,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22年生,江苏无锡人。1943年西南联大工学士,1949年美国普度大学科学硕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传热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原理事长,国际传热传质中心学术委员,《国际传热传质学报》国际主编,《国际热物理学报》、《国际热流体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并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作为学术领导人和组织者,参与国家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所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或教材10部,编辑出版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6部。 过增元: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等。多年来从事传热学、热流体学和热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出版专著《电弧和热等离子体》、《热流体学》,发表论文14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学俊 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获工学学士;1945年进美国Purdue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46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并读完博士生的有关课程后1947年回国,1947年任交通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0年-198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198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中国审议委员会副主任兼工程组组长;1981年-199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组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1989 年-1998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9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陈学俊教授创办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学术刊物《热工专刊》。1948年~1959年11年内,他陆续出版了《燃气轮机》、《实用汽轮机学》、《蒸汽动力厂》、《锅炉学》、《锅炉整体》、《锅内过程》等10部专著,1952年,陈学俊先生负责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70年代初,陈学俊教授亲自主持建立了水/空气试验台、氟里昂试验台和高压水/蒸汽实验台,70 年代末,他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990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宗虎? 研究领域或方向 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 工作简历 1957年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机械评委会评委,流体机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锅炉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评审局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美国《国际工程流体力学》期刊国际顾问等职。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陶文铨? 研究领域或方向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方法和应用:传热与流动的先进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湍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小型低温制冷机制和冷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高效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研发;微细尺度流动和传热的研究;燃料电池中的关键工程热物理问题;航空航天技术中的传热与流动问题研究,制冷工质相变换热的强化等。 陈亚平,吴裕远,陈听宽,金苏敏,彭晓峰 杨世铭,江苏无锡人。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1953年获美国依里诺理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依里诺理大学研究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教师,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传热传质学会副主任,教育部热工教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