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简释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简释
[象]
“象”本指《周易》中的卦象。抽象玄奥的《易》理是借助于物象比喻来说明的。在诗歌作品中,“象”的含义一般有两个:一是与“形”相同,与“神”相对,指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的形貌。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论及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时就说:“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的形貌,所谓“离象得神”就是说不拘泥对事物外貌形状的刻画,而是抓住了它的内在精神。二是指诗歌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唐代皎然《诗式·团扇二篇》:“江则假象见意,班则貌题直书。”其中“象”就是指诗歌作品中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谓“假象见意”,就是指诗赋等文学作品是凭借虚构创造的艺术形象来抒情言志的。
[形象]
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艺术概括而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图画。它既可以指人物形象,也可以指自然景物形象。在诗歌作品中,人物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而不同于小说中的虚构。景物形象往往是情中之景,诗人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来表现主观感情,这时的客观景物形象已融入了诗人的情思。
[意象]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象”是指客观的物象。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在诗歌作品中构成了有机的统一,客观物象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思,这种艺术形象称为“意象”。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枯藤”等已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是诗人“意”中之“象”,即“意象”。
[形]
原指人和事物的形体容貌,先秦诸子多有论述。《庄子·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这里的“形”即指与“色”并列的人体视觉形象。晋代谢赫《古画品录》:“随物象形,随类赋彩。”这里的“形”即是指客观物体的状貌。后来也用以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句话就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从天地万物之中选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作为诗歌作品中的“形”,通常用来指诗歌所描绘的人或事物的形体姿态,容色状貌等可视性形象。
[神]
原指人物的精神气质,后主要指文学作品内在的精神意蕴,即诗文的情意或主题思想。这一概念与“形”相对立,形成艺术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形”是直观的对象,“神”是理性把握的对象,“形”是外显的,“神”是内蕴的。无“形”则无以显“神”,无“神”则“形”无主宰。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中国古代诗论中,多强调形神并重,形神兼备。主张在诗歌创作中既要绘形显象,又要表情达意。
[形似]
魏晋时盛行人物品藻之风,常用“形似”这一概念来评品人物,其含义为外貌形态的相似。后世由此转到品评诗文,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这里所说的“形似”即是指对人物、自然风景外貌形状的逼真描摹。至唐代时,“形似”仍为褒词,后世则多强调形神并重,以形神兼备为高。更有论者尤重“神似”,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神似]
与“形似”相对,指文艺作品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精神本质。是文学艺术家极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鉴赏品评者衡文权艺的标尺。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这里说的“君形者”即“神”,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画人物时,如果只追求外在形体美的逼真相似,而不能表现出人物内在神韵之美,就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神似”“取神”“传神”等语,一直被当做赞语来褒扬那些能表现出客观事物神韵的作品。
[形神兼备]
文学艺术创作中,既能摹状物形,又能传其神韵,既能做到“形似”,又能做到“神似”,这样的境界就叫“形神兼备”。清代贺裳在《皱水轩词荃》中非常推崇宋代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春燕》词对春燕的动作、神态描写,认为他对春燕的描写就做到了“形神俱似矣”。词中写春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燕子在梁上做巢,它们呢喃地叫着,好像是在商量如何把巢儿做得好些),就是在描写燕子动作、形态、声音的基础上刻画了它的神态精神,做到了传神写照、形神兼备。
[景]
本指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诗歌作品中,它所指的是被诗人摄入了诗歌作品中的、精心描绘出来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物景,是与作为主体的诗人情感的对立物,它本属于客体,但已被诗人主体化了。梁朝的钟嵘在《诗品·序》中对诗歌作品中的“景”有过形象化的描绘:“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