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楷书书法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的楷书书法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书,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明清两代提倡馆阁体,束缚和扼杀过书法创作的自由精神。然而,这也是书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复兴。馆阁体崇尚法度谨严,丝丝入扣,清秀耐观,没有病笔,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辍,要写出象样的馆阁体,那是不可能的。 《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书于1418年(永乐十六年),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点画表现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法度俱存,中规入矩;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在风格上展露的是那种婉丽飘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厉的气度,颇有儒者之风。虽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但其代表了的馆阁体最高水准。 《千字文》为沈度的楷书作品,其笔力稳健,点画表现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法度森严;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婉丽典雅、不激不厉,颇有儒者之风。 姜立纲擅长楷书,用笔庄重浑厚,字体清劲方正,在颜真卿、柳公权之间。中书科书写制诰以此为宗,“人得片纸,争以为法”。工书者,往往“习姜太仆立纲体”,“天下称善书曰姜字”。明何乔远《名山藏》(艺妙记)记载:“姜立纲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扁(匾)。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作为书画家的姜立纲,未见其画传世。徐沁《明画录》记姜立纲:“其画山水,深得黄子久法。世人但知其书法为院体,不知其精于画也。” 他的楷书作品学习唐人,得力于柳公权书法,师从黄养正,借鉴沈度,点画精到,匀称工整,形成姜字面貌,成为朝廷书法的新样式。如: 成化五年(1469)奉敕书《观音寺碑》,为早期作品,全然欧字神形。 书于弘治元年(1488)的《楷书千字文》(残本,黄山书社影印出版),清劲方正,点画雅健,体度圆活。 弘治四年(1491)为仁甫《小楷过秦论册》,今藏北京文物商店。 弘治十一年(1498)二月所刻《姜赤厓祠堂记碑》,系姜立纲书丹并篆额,原碑藏于梅头姜氏祠堂中。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代书法》收入姜立纲《楷书节录张载东铭册》,用笔劲健方正,结体紧密,笔墨厚重。 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藏有姜立纲《楷书七言诗》,载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0册。 姜字,之所以为人称赞,是因为其书严于法度,追求美观,表现了书家功力的深厚和技法的精深,能深研古人书法,对楷书形体点画技法不断挖掘发展。也被人所批评,是因为时代压之,宫廷书风笼罩,难以免俗,难脱藩篱。往往是法度掩盖了情性的抒发,制约了个性的流露。 明代宁波人孙能传撰《剡溪笔谈》,卷五有一篇《院体中书体》,记:“姜太仆立纲以楷书供奉西省,字体端重,然近于俗,一时殿阁诸君及诸司吏胥皆翕然宗之,迄今无改,谓之‘中书体。 祝允明(1460-1526),明英宗天顺四年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名门,字日希哲,又作晞哲,晞喆,号支指生,枝指生,又号支指山人,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   祝允明以其草书的磅礴气势鼎立于明代书坛,他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作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才气,当筵疾书,思若泉涌,尤工书法,此卷自署书於成化二十三年。纸本,小行楷书四篇,凡一百十三行,计一千六百三十七字。长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为祝氏二十八岁所书,是其传世墨迹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也是其传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楷作品。帖后有文征明,王榖祥,周天球、彭年阁,文逸等题跋。文征明晚年在此卷后跋云:“支山先生文章名世,尤工书法,此四文成化丁未岁作,于时专法晋唐,无一俗笔,非若晚年大草烂漫,人可学也。王榖祥亦跋云:“支山逝矣,其字迹流布海内,若草书大笔,往往而是。至于真行小字,未可多得。此卷亦谨见耳。当是其佳品也已。” 从风格上讲,此作中流动着王书的精神,流淌着王书的血液。 从技法上来讲,此时的祝允明技巧已纯熟,情感的跃动比较均匀,持恒,没有大起大落或脱节,犹如一个蓄水池,其水流潺潺缓缓,绵绵不绝没有牵强,每一个字都闪动着情感的光泽,有着活生生的神采。   从用笔上来讲,以巧为主,许多横画切笔直入,有的甚至没有切笔就露锋直入,因而显得率真又有精神气,其后期的草书作品也常用此法,而收笔多回锋且力送笔端,每一笔的起讫乃至游丝都勾勒得十分清晰,其游丝更显示其用笔的功夫。整卷用笔以中锋为主,用了许多弧形线,大圆小圆大转小转熟练之至,恰到好处,尤其是使转多圆线条不滞不糙,更显

文档评论(0)

dsf80fhg0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