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警示药品管理经验分享 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说明书:推荐输注时间为12~24小时。三腔内液体混合后存放不宜超过24h。 警示语 “推荐输注时间为12~24h,不宜超过24h”。 滴注时间 滴注时间 维拉帕米注射剂说明书:必须在持续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下,缓慢静脉注射至少2分钟。 警示语“必须在持续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下,缓慢静脉注射至少2分钟”。 给药时机 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优泌乐)说明书:本品可在餐前即刻注射,必要时,也可在饭后立即注射。本品需要通过皮下注射或持续皮下输液泵用药,必要时,还可以静脉内给药。 警示语“速效,可皮下或静脉给药,紧邻餐前或餐后即刻注射 ”。 警示语为“甘油三酯>3mmol/L或脂代谢障碍患者慎用,重度高甘油三酯(>5mmol/L)禁用”。 依警示语提示与临床医师沟通后未再出现类似情况。 用药禁忌 甘油三酯25.07mmol/L 资料来源 内容 说明书 脂肪代谢功能减退的患者慎用,休克和严重脂质代谢紊乱患者禁用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 高脂血症(甘油三酯>3.5mmol/L)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使用,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4~5mmol/L)应避免使用。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二版) 注意事项“脂肪乳滴注过程中,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不应超过3mmol/L”。 临床用药须知 (2010版) 严重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严重高脂血症(甘油三酯>3mmol/L)禁用。 特殊时期用药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妊娠期间不宜使用丙泊酚注射液,但在终止妊娠时除外;产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丙泊酚注射液。 警示语为“妊娠期及产科禁用,终止妊娠除外;哺乳期妇女使用后24h内停止哺乳”。 部分病例用于产后清宫术,建议医嘱“24h内停止哺乳”。 产后清宫病例 四、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困惑 1、医嘱执行单上无警示信息,未注明高危; 2、HIS系统中缺乏具体警示信息; 3、警示信息量大者如何在HIS系统中提示,如利多卡因注射液同时属于抗心律失常及麻醉用药,HIS系统中警示语如何分别其属于抗心律失常还是麻醉用; 4、说明书与处方集、临床用药指南等资料不一致时,如何取舍?如脂肪乳注射剂和丙泊酚注射剂。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高警示药品管理任重道远! 护理部 医务质管部 药剂科 信息科 临床科室 保障患者安全 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 高警示药品管理经验分享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院·蒲江县人民医院 药剂科 余奇 2015年12月12日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主要内容 难点及疑惑 经验分享 背 景 一 二 三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一、背景 对高危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指导性文件 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高警示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4.14.2.1【C】2.有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血液制剂、生物制剂及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4.14.2.3【C】4.有高危药品目录,各环节贮存的高危药品设置有统一警示标志。 5.5.1.3【C】3.有手术中安全用药制度和麻醉及精神药品、高危药品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有实施记录。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 (2012年) 《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5 版)》 原卫生部《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标》:有误用风险的药品管理制度/规范; 原卫生部《2010年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病房存放高危药品有规范。 四川省医疗机构病区药品管理基本原则(讨论稿):病区高危药品管理。 一、背景 高警示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3月。 推荐目录 分级 标识 《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5 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专家组,2015年6月5日。 调整目录 更名 基于遵从英文原文(High-Alert Medications)语义、切合管理文化以及方便对患者进行用药交代、避免歧义等多方面考虑,对于在我国近年沿用的“高危药品” ,更名为“高警示药品” 。 二、经验分享 (一)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 (二)警示语的制定 (三)警示语的实施 制度的建立 第一次修订 第二次修订 第三次修订 2011年4月进行制度统一修订时对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2015年9月根据《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 2015 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并更改“高危药品”为“高警示药品”。 2013年7月根据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