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了衡量各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上所产生的明亮效果,还引入了一个与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函数S (λ)不同的物理量即光通量。用Фv(λ)表示。光通量与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函数S(λ)的关系可用式子表示为 Фv(λ)=K1·V(λ)·S(λ) --式中K1 为常数。 在整个可见光谱区的光通量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K为调整因数 因380-400nm和700-780nm区域波长对眼睛不敏感,可忽略不计,故常取400-700nm为可见光区间。 视觉生理现象 (一)、视觉适应 1、颜色适应 当我们从点有白炽灯的房间到有日光灯的房间时,起初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但时间长了就不知不觉习惯下来,感觉没有区别了,这种过程对视觉来说,就叫做颜色适应。 2、距离适应 人眼能够识别一定区域内的形体与色彩,这主要是基于视觉生理机制具有调整远近距离的适应功能。眼睛构造中的水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透镜,由于水晶体能够自动改变厚度,所以能使影像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 3、明暗适应 在黑暗的房间里,电灯骤开的瞬间,人眼会什么也看不清,稍过片刻(大约0.2秒以后)便形色皆明了。人眼这种独特的视觉现象,主要是通过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以适应外部明暗的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扩大;光线强时,瞳孔缩小。 (二)视觉阀值 两种刺激必须有—定量的差别,差别未达到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定量就叫阀值。未到达阀值为相同,超过阀值为不同。 色彩视错及应用 色彩视错(又叫色彩视觉错误),指人眼在感应外部色彩世界时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无中生有”的知觉状态,也称之为“视觉谎言”。具体表现在眼睛感受的色彩效果(心理上的真实)与客观存在的色彩实体(物理上的真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残像性视错 残像性视错,指人眼于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从生理学角度讲,物体对视觉的刺激作用停止后,人的色觉感应并非立刻全部消失,其映像仍然暂时存留,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残像”或“视觉后像”。视觉残像形成的原理是因为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而引发的,是眼睛连续注视所致,所以又被称之为“连续对比”视错。残像性视错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 (一)正残像 正残像,亦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种色觉视错现象。它是指在停止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亢进有余的产物。 (二)负残像 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又一种色觉视错现象。它是指在停止物体色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然暂时残留与原有物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情形。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物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突出。 膨缩性视错,指人眼在关注两块面积相等的色彩对象时,对其大小感觉截然不同而形成的色彩视觉错误现象。 就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觉而言,它的成因包含了物理上的色光现象和生理上的成像位置两个方面。 膨缩性视错 紫 黄 红 图3-8 白光的色散现象 白光 从广义上讲,探讨色彩的膨缩感,其实也就揭示了冷暖感、进退感和轻重感等的视错现象,因为上述内容在视错生发原理上是大同小异的。 除色相具有鲜明的膨胀与收缩性视错的效果外,色彩的深浅、鲜浊也同样富于上述特质。 由此可见,色彩的膨缩性视错现象的形成是多元的,渗透到了构成色彩诸要素的各个领域。因此,设计者在应用色彩时,就应结合色彩对象的不同性质而对其予以有针对性的艺术创意方见成效。 B 地球 大气层 A 太阳 图3-9 早晨和中午日光照射示意图 同时对比视错 同时对比视错,指人眼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所观察感受到的色彩对比的视错现象。 基本规律:在同时对比时,毗邻色彩会改变或失掉原来的某些物质属性,并戏剧性地向对应的方面做同化或异化的转换,特别在色彩交接处表现尤为突出,从而使彼此连接的色彩由于相互的影响与作用而展示出富于跳跃之感的新的视觉效果。一般地说,色彩对比关系愈强烈,其异化性的视错效果愈显著。 另外,当色彩的对比关系不够鲜明时,其同化性视错特质就会应运而生。 总之,色彩对比在艺术创作中最突出的造型魅力,就是它能够利用人眼的生理缺陷使彼此孤立的颜色不仅相互联系,而且还能够相互丰富,从而使整个色彩组合仿佛在‘歌唱’”。 色彩的视觉理论 三色学说 1807年,达姆斯·杨和赫姆霍尔兹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的色彩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当光线作用在视网膜上,虽然同时引起三种纤维的兴奋,但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其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