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华人求职报告
都是暴人(一)
历时近半年的求职经历可能对我来说是告一段落了.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总觉得经历了一段生活,就应该留下点什么东西,无论是否示人,总可以留给自己以后回忆.尤其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以前也看过很多人写的求职故事,像SNOOPYZZQ的,系统性很强,信息量大,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很适合以后的同志们参考。让我佩服得紧。可是要我写这样的东西确实难度颇大,况且既有高人立极,自己再模仿未免有东施效颦之嫌.而且我知道的信息确实也有限.我更倾向于写成随笔一样的东西,有时候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议论,有时候可能离题万里,大家看的时候没兴趣尽可以跳过.
也许先对自己的背景简单介绍会有助大家理解后面的经历吧。我,男,81年生人,99年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绩还可以,每年都有奖学金,可惜从没拿过头奖,至今遗憾。平时比较活跃,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大一自办社团,以后又在爱心社,SICA等校内社团做过.比较讨厌官方机构,从没在校团委等部门混过.但在光华的学生会做过。参加了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与时代华纳合作办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认识了不少业内人士,长了很多见识。自我感觉对后来的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参加过学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在参赛过程当中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锻炼很大。后来虽然由於非水平原因没能获大奖,但也对自己有很大的提升。
大四上学期的时候作为交流学生到美国学习了四个月。其实,没学到什么东西,光玩去了。但好处是让我以后说英语摆脱了紧张感,后来我参加的面试全部是用英文进行的,得益非浅。
说到求职,大家肯定也都听过或者传播过很多所谓牛人的故事。对於此,我想起一位我很欣赏的师姐(她现在在一家顶尖的咨询公司工作,也是大家眼中的牛人)的话:“在我眼里从来没什么牛人。”
对此我大加赞赏,本来嘛,求职就是很私人的事情,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未必有什么地方就是最“牛” 的,更未必去什么地方的人就是最牛的。很多人觉得去咨询和去投行是职业发展的捷径云云。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把人生看成一条路走到黑的过程,当然可能有捷径可言,否则,未必什么道路就是最优的。任何经历都是自己的财富。
我一直认为,不是去了某些特定行业或者公司的就是牛人,真正的牛人是自己想去什么地方就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工作的。所以,如果你喜欢咨询,你能进咨询公司当然就是牛人,如果你喜欢作会计,就进四大,那你也是牛人。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想批评一下光华内部的氛围。似乎大家的价值取向太统一了,(至少占据话语权的价值取向是如此) ,大家天天口里传播的是所谓牛人的小道消息,心里想的是如何变成更牛的人。这种文化以前被我称为“后妃意识” ,仿佛皇帝的后宫一样,等级森严.更有甚者,搞了一个什么排位一样,宣称进外资投行的最牛,外资咨询次之,国内投行再次,接着是财富500强企业什么的。对於一个商学院来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绝对不是好事。至少缺乏企业家精神。还真没见光华出过什么商业巨子,也许有学院建立时间不长的原因,但我想内部文化的畸形也不可忽视吧。
都是暴人(二)
讲了半天好像离题万里,现在还是转回来讲点和找工作有关的东西吧。
我个人来说呢,从大二开始一直就对咨询很感兴趣。一是觉得做的东西很有意思,能接触不同行业,新鲜东西。二是从长期而言我是准备自己创业的,干咨询能迅速为我以后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积累经验。当然,呵呵,还有收入比较高的原因。(BLUSH,穷怕了)
一直到去美国之前,我都是准备上研的。我的理由是觉得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技能,实习工作背景都没有达到咨询公司的要求。上两年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缓冲和提高的机会。於是,在去美国交流之前,我参加了系里的保送研究生面试。面得没什么感觉,但据说以前去曼隆的学生保研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也就没有太过於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班里的同学突然疯狂的开始寻找地方实习。当然是为了以后求职的时候在简历上有突出的一笔。我对这个东西没什么认识,平时又不关注,信息量少,一直没什么机会。看大家这么狂热,於是我也觉得这应该是种好东西,便也心向往之,偏又生性疏懒,不愿意孜孜以求。於是只能作壁上观。
天天听那帮人嘴里念叨什么Morgan Stanley, J.P Morgan之类的东西很是郁闷。也对光华的压抑的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和自己作为旁观者的看法。直到看着同学们纷纷去什么Goldman,PG之类的才开始有点着急了。但好像按正常程序到学校招实习的公司都过了(我也没反应过来它们是怎么过的) 。只好自己找路子。
我也在网上向GE投过简历,当时饥不择食,报的是暑假在上海的HR工作,(从GE CHINA的网站上看到的)自己没什么相关的背景和经验,兴趣也不是特别大。结果发出后一分钟上海总部就打来电话面试了。当时手机显示不出电话号码,一接电话一个男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