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英句法翻译“比”字句语义分析
汉英句法翻译2014.10.14一、机器翻译二、“比”字句语义分析一、机器翻译:基于转换的机器翻译理论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MT in short)的实现过程是MT系统完成由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转换, MT系统的输入是源语言句子,输出是目标语言的句子。它的工作过程和一个人进行翻译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The book which was given to him was a workbook of English grammar.? 我们翻译这个句子时,首先判断“which was given to him”是 “book”的定语,然后判断整个“The book which was given to him” 是主语,译成汉语时把定语位置提前。对表语部分“a workbook of English grammar”也作类似处理。“was”是谓语,整个句子的“主语+谓语+表语”结构在翻译时不改变。要把上面句子中“which”去掉不译;而“a”译成汉语时,我们要添加一个量词“本”,译为 “一本”才合乎汉语表达的要求。 实际上在人工的翻译过程中,把一个源语言句子译为目标语言句子,涉及到三个基本操作:删词、增词、调序。在MT系统的操作过程中也不例外。 这就是MT的从源 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称之为转换阶段(Transfer Phase);而在这之前判断句子 结构的过程称之为分析阶段(Analysis Phase)。 MT系统要生成合乎目标语言语法的 句子,通常还要经过一个生成阶段(Generation Phase)。这就是标准的MT实现过程,采用这样一种实现过程的MT方法称为基于转换Transfer.based)的方法,是MT系 统实现的主要方法。 基于转换的MT系统要经过三个处理阶段:分析、转换、生成。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模拟人类翻译活动的最恰当的机制。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是MT的核心操作。 基于实例的MT方法(Example—based MT,简称EBMT)通过结构化的翻译例子直接把源语言的短语和句子与目标语言的短语和句子对应起来。方法的不同只能使得处理步骤增多或减少,但都必须实现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其映射关系或者是词到词,或者是短语或句子片断到与之相应的等价物,或者是一棵句法树到另一棵句法树。 基于转换的方法采取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转换生成层次,使一个源语言句子经过不同的中间表达形式,最终到达目标语言句子的表示。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加深对源语言的理解,生成尽可能恰当的目标语言形式。 这种方法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语言学知识在MT中的应用,是了解MT实现过程的非常合适的一个例子。 就目前的MT技术来说,机译系统的译文参照原文进行理解一般可以做到,但难以达到直接输出译文稿而无需人工润色的质量,所以后编辑处理在许多情况下都必不可少。只要人工后编辑的工作量远远小于直接从原文翻译的工作量,那么MT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 自然语言的机器翻译目前一般都是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的,句子又分为句、短语、词三个层次。 这就是图4.1中的左半部分,属于分析阶段。然后从内部形式经过一系列变换,形成目标语言的词串,构成目标语言句子。这就是图4.1中的右半部分,属于 转换和生成阶段。整个机器翻译过程的输入是源语言句子,即源语言词汇串,输出是 目标语言句子,即目标语言词汇串。二“比”字句的语义分析 比较是凸现事物特殊性的一种表达式,比较结果一般表现在事物间某一共有属性的差异上。差异是一个表征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自身在不同时空之间相互区别的哲学范畴,事物的差异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外部差异即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内部差异即事物内部在不同时空所具有的对立因素。差异是人们认知世界及自我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主要通过比较的语言结构表现出来,“比”字句结构就是其典型的语言表征形式。 日常生活中,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表达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同一范畴的两个事物总能通过某一属性联系起来,比较的核心就是要发现两事物在某一共同属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比”字句的句式 (1)……比……;(2)……比……还/更…… (3)……比……一点/一些;(4)……比……形/动+数量补语 (5)……比……动+得+程度补语;(6)……比……助动+动 (7)……比……还(名);(以上都是表示“胜过”) (8)……不比…… (“等同”较) (9)……比不上……(“不及”) 从比较的语义类型来看,这9种“比”句式表现为三种比较语义:胜过、等同、不及。 以胜过比较为主:前7种句式都是胜过比较,(8)是等同比较,(9)是不及比较。“不比”陈述句中的“不比”(1) 教师并不比你们知道得多, 只是比你们知道得早。 ( 1994年报刊精选)蕴含有 /教师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2024年起重机司机(限桥式起重机)Q2作业证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VIP
- DB37_T 5162-2020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docx
-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观察与指导培训.pptx VIP
- 安全管理检查情况记录表.docx VIP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药传统技能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 漫画解读--非煤露天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pdf
- 专题5:首发经济(课件 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必备知识与时政热点对接(统编版).pptx
- 铁路建设项目甲供物资采购供应文件汇编.doc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课(ppt).pptx VIP
- 2003版公路定额广西.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