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2
②类型: A、腱反射(tendon reflex):(位相性牵张反射) 快速叩击肌腱引起肌肉收缩。 B、肌紧张(muscle tonus): (紧张性牵张反射) 重力牵拉引起肌肉抵抗性持续性收缩。 牵张反射的意义: ☆ 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肌肉张力 ☆ 维持机体的一定姿势; ☆ 协调随意运动; ☆ 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 表3-2 常用的腱反射 名称 检查方法 中枢部位 效应 ?肘反射 扣击肱二 头颈5 ~ 7 肘部屈曲 肌肌腱 膝跳反射 扣击髌韧带 腰2 ~ 4 小腿伸直 跟腱反射 扣击跟腱 腰5 ~骶2 脚向足底方向屈曲 3、新小脑=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EEG的基本波形: α波: 8-13Hz,20-100微伏 β波: 14-30Hz,5-20微伏 δ波: 0.5-3Hz,20-200微伏 θ波: 4-7Hz, 100-150微伏 2、睡眠两种时相及其生物学意义 ⑴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 ●表现 及特征: ① EEG呈示为慢波,故称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又称为同步化睡眠(synchronize sleep) ②骨骼肌反射活动及肌张力减弱,无肌肉活动,眼球无快速运动,故又称非快眼动睡眠 (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 ③感觉功能减退,唤醒阈增高; ④内脏活动大都降低,但稳定; ⑤做梦者少; ⑥生长激素分泌增加。 慢波睡眠的生物学意义: 机体生长; 能量贮存; 体力恢复。 睡眠的机制: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唾液分泌 食物中枢兴奋 听觉中枢兴奋 当仅给①→唾液分泌。此时,无关刺激则变成条件刺激。 ②非条件刺激(食物) ①无 关 刺 激(铃声) 先①后②二者反复结合 暂时联系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的过程称条件反射的强化。 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反复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最终到消失,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人类的条件反射的建立-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而且相信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建立初期,凡近似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具有一定条件刺激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当条件反射的泛化建立后,若仅在条件刺激时给予食物进行强化,而在近似条件刺激的刺激时不给予食物进行强化,则近似条件刺激的刺激将不具有一定条件刺激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条件反射的消退和条件反射的分化都是条件反射性抑制。 (二)记忆的形式与过程 刺 激 持续时间:∧1秒 感觉性记忆 持续时间:数秒 第一级记忆 持续时间:数分至数年 第二级记忆 持续时间:永久(?) 第三级记忆 运用 “信息流”的中断 (由于顺行性遗忘) 遗 忘 (消退和息灭) 遗 忘 (新信息的代替) 遗 忘 (前活动性和后活动性干扰) 可能不遗忘 长时性记忆 短时性记忆 (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早年根据巴甫洛夫提出的“暂时性联系接通”的概念,提出脑的不同部位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近来根据对突触的研究提出突触的可塑性变化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包括突触结构可塑性和传递可塑性。。 目前认为短时性记忆和长时性记忆的神经机制不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11课 问题的抽象(课件).pptx VIP
- 2024年中考作文十二大高频热点主题6——阅读真好(素材).pdf VIP
- 飞机在机库溢油应急处置程序.doc
- 2024年中考作文十二大高频热点主题5——挫折成长.docx VIP
- 2024年中考作文十二大高频热点主题4——青春梦想.docx VIP
- 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2024年绍兴诸暨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docx VIP
- Q_320411BFS001-2019TF型扁布袋除尘器系统.pdf
- 【阅读版】读后续写 第1-5期:读懂原文+情节设计.pdf VIP
- 土石方现场协调会会议纪要.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