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目申报书CB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项目名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9.1至2013.8 中国科学院
本项目将在建立POPs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典型地区POPs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研究;分析POPs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探讨POPs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效应;发展POPs的削减与控制技术。
1)超痕量POPs的快速筛查与生物分析方法
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POPs和新POP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建立以GC-MS,HPLC-MS/MS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用技术,完善典型POPs的检测方法技术体系。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用于POPs检测的生物分析技术和以多成分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新技术,建立环境中痕量POPs的快速检测方法。研制具有多种POPs分析能力的免疫传感器和阵列传感器。
2) POPs区域污染现状、分布与演变趋势
研究典型流域主要环境介质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的污染水平、分布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垂向分布和组成分异特征,揭示其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经济高速发展地区POPs的污染特征,从污染源排放因子排放强度排放规律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和表征POPs污染源排放模式和特征。探索POPs污染物的运移和循环规律,阐明POPs在环境体系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POPs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
研究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过程及环境调控影响;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界面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揭示界面条件下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差异;证实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生物对映体选择性差异;阐明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中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探索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OPs的锁定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解的影响。
4)POPs污染物的生物转移、累积与放大
研究新POPs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代谢,重点研究高溴代PBDEs在生物体内的脱溴降解,探讨POPs的生物降解和代谢途径;分析POPs在不同营养级别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传递与放大;研究和发展分子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用于示踪POPs在不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通过三维分子模拟技术研究PBDEs等POPs在生物体内与相关代谢酶的结合过程,预测POPs的结构与其体内代谢有效性的定量关系;探讨溶解有机质(DOM)对水体中PCBs和PBDEs等PO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5)POPs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与生态效应
研究PBDEs、PFCs等新POPs与各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POPs对靶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在分子水平研究新POPS对生物大分子的毒性作用机制;揭示新POPs在细胞中的代谢、活化和毒性效应间的关系;选择鱼类等模式生物,研究新POPs的毒性作用特征,尤其是对动物早期生命发育、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繁衍等的毒性效应;开展新POPs污染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6) POPs降解与污染源控制技术原理研究研究我国金属冶炼过程二恶英类的排放特征,探索金属冶炼等高温过程二恶英类产生机理、关键控制因子及阻滞机制,研究二恶英类污染物减排新技术原理。制备新型POPs催化降解材料,筛选高活性与高效降解催化剂,研究POPs降解的途径和催化机理以及动力学规律,发展高含量POPs废物的处理技术。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将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POPs和新POP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发展快速准确的POPs检测方法,弄清我国典型POPs的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探讨其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机制,研究我国金属冶炼等高温过程中二恶英类生成与阻滞机理,发展纳米催化材料降解POPs技术。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正确应对和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确保国家环境安全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使我国POPs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国POPs研究的整体水平。
五年目标
组织参与项目的二恶英等POPs实验室,基本查明我国新POPs的主要污染源、释放因子、污染特征、背景水平及演变趋势,发展和完善POPs的检测体系,为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2)基本阐明我国典型POPs和新POPs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放大规律及其毒性机制。针对典型工业过程中二恶英的排放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POPs控制与削减技术途径。
3)及时向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科学评估报告。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篇,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撰写POPs的区域污染、生物累积和控制机理方面的专著5部。
4)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环境科学相关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