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李觏思想的核心价值探微
李觏思想的核心价值探微
·龚重谟·
李觏是千年前的平民布衣,“落魄不肖”的“草莱之民”,终生的教书先生。今天人们还记得他,且隆重举行他诞辰千年的纪念会,既是他教书育人的非常业绩,更是他“医国”有术的经典作为。古人有言:“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扑子》)唐代药王孙思邈更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1]一说,即谓:上医是指深谙治乱之道的贤能,能襄赞国君治理天下,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中医指技术较高的医生,能指导人们防病于未然,下医只能凭借药物来祛邪治病。这些都是古代名贤一致认为治国与治身的道理的相通之论。
通观李觏著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救世热情跃然字里行间。他的著作被时人誉为“皆极当时之病,真医国之书。”[2](P478)他堪称我国北宋中期“未曾得君行道”的“医国上医”。他的思想核心价值就是两个字:“医国”。
医生要治人病必需明察病象,探究病因,最后要开具治病的药方。我们说李觏是“医国上医”正是他明察所处社会的“病象”,深思了社会病象之因源,并为医治危机四伏的北宋社会开具了一系列“药方”。他的“医国”思想直接影响了当朝王安石改革,被称为“王安石的先导”,得到思想界后学的推崇与赞扬。他的“医国”思想价值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今天仍然不失先进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下面笔者试作探微。
一
(一)“愤吊世故”, 社会病象“积贫积弱”
李觏生活在北宋中期社会。从宋朝建国到李觏出生,北宋王朝已运转了49个春秋。这时的北宋已从小康开始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颓势。
在李觏所处的北宋,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肆无忌惮的兼并农民土地,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李觏看到这种现象,叹道:“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矣。”[2](P310)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李觏,饱受“贫弱”之苦,“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2](P239)。北宋统治者为增加财政收入,不顾农民死活,加重了对他们的剥削,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如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极大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王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导致机构重叠,加上科举取士的弊端,又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募兵、养兵制的流弊造成冗兵。这样,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官俸、军费开支增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在外患上,每年还得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使国家财政困难雪上加霜。在军事上,因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民族矛盾的危机以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加剧。那些享受着厚禄的官僚,不思作实事,忙于攀门第,论资格,荫久子孙。李觏对这群人深恶痛绝,大骂他们连“良犬”见之都为他们羞耻。在如此残酷社会现实面前,李觏 “愤吊世故”,有志“警宪邦国,康国济民”。
(二)“晨夜精思”,遐探社会病因
应该说,赵匡胤策划军事政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是将社会从乱引向治,百姓因此也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短短不到50年就变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何在?李觏“晨夜精思,颇为有得”(《上范待智书》),他认为是宋王朝统治者过分强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国家法制不健全,土地占有不均,贫富分化:“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2](P183)尤其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推行,导致“贫者欲耕而无地,富者有地而或乏人。野夫有作惰游,况居邑乎!沃壤犹为芜秽,况瘠土乎!饥馑所以不支,贡赋所以日削。”[2](P78)即穷人想耕种无地,富人有地无人种,农民游手好闲,沃土荒废,百姓吃不饱,国家税赋日见减少。还有管理上的“政令不严”,“官无其守”;执法上“轻无其等,重无其常”;人伦道德上“背其君亲,疏其兄弟”,“连结私党”等等。面对如此社会“病象”,李觏“晨夜精思”后认为,最为根本的是“礼”的沦丧与缺失。他说:
夺其常产,废其农村,重其赋税,以至饥寒憔悴而时赐米制以为哀人之困,如此何以见其礼。”[2](P18)
“礼”自周代提出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传统,它侵润到中华文化系统各个方面。早在春秋时就有“夫礼,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临后嗣”[3]孔子用“礼”以“正名”,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礼记·礼运》)说“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锄地农具)而要耕地一样。又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泰伯》)即是说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孟子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荀子认为“礼”是为政的大节。他们三人共同之处都强调“礼”是治国之法则,都主张用“礼”来维护“君君,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