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

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时所见甘肃古玉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即以崇尚玉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玉文化而闻名遐迩。远古的先民在制造和使用石器当中,对石料有了多方面的了解,便从众多坚韧的石料中找到了一种或数种软硬适中、质地细腻、颜色鲜艳、光泽晶莹的石头作为玉材来打磨制造装饰品,这就是现知的距今82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出土的一对白玉玦(彩图1)和辽西查海文化的管状玦及匕形饰等玉器,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玉器。稍晚的是距今七千余年的辽宁新乐文化出土的雕刻器、凿等玉工具。此后,又出现了几处使用玉工具的原始部落,浙江河姆渡文化则有玦、璜等装饰用玉。到了距今五千年上下的时期里,在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两大崇玉部落,磨治了大量的玉器。除了少量的工具之外,主要的是用于区别人们社会地位尊卑及祭祀神鬼的非生产性功能的玉器,这正是《周礼》所记“六瑞”、“六器”的先河,当然也还有装饰打扮用的各种玉器,疑此种玉器或与上述瑞器的功能相联系,并非单纯的装饰品,这标志玉文化在规模与高度上已趋向成熟。上述各崇玉部落的玉材大多还是就地取材,不是从很远的地方搬运来的。目前初步查明良渚文化部落玉石的来源可能在今江苏省溧阳县小梅岭一带,从此地利用舟楫之便经由太湖及相连的溪流,将开采之玉料(透闪石及其围岩)运至今反山、瑶山等地加工成器。以今天的公路长度估计,从良渚文化中心的余杭县至溧阳的小梅岭也不过二百公里左右,这一距离仍属就地取材的范围。近年,和田地质工作者于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了类似和田玉的玉饰。这件玉饰虽有待化验检查,但它作为和田玉东渐的一个线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到了距今3300年的殷墟妇好墓,那里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属和田玉者不在少数。从姜寨仰韶文化至妇好大约间隔三千年左右,就在这三千年之中,人们将和田玉从新疆经过沙漠、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送至殷都。这条长达万佘里的和田玉运输线可能即在距今6000~3300年内逐步形成的,我称这条远古时代的和田玉运输线为“玉石之路”。这条运输线从和田向西延长至今天巴格达和土耳其境内,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互通有无的贸易往来的最早、最长的交流终线。此后勃起的丝绸贸易也是沿着这条路线从长安将丝绸运至西方。由于丝绢贸易在历史上沟通东西文化交流和互通有无方面甚为重要,所以今人便称这条原本的玉石之络为丝绢之路,将和田玉东渐或西渐的史实淡化了。然和田玉的运翰依旧使用这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中原和北京、苏州等地。可是,最早形成的有着六千余年历史的“玉石之路”竟被人们遗忘了,自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因工作需要,笔者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玉器之后,至80年代初终于意识到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条和田玉的运输线——“玉石之路”,这就是当今的研究家称之为“丝绸之络”的一条运输大动脉。当然,其经过的具体地点必随时代转移而变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今甘肃省恰好在这条古老玉石之路的要冲上,其西北从阳关、玉门关通向西域诸国,其东南又可连接关中、中原。它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否给甘肃古代玉文化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甘肃的玉文化的源头究竟起于何时?在何处显露出来?其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如何?如此等等,都是我国玉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于1981年曾经到过甘肃,那次工作是考察西北雕塑,未涉及玉器。之后,在担任《中国美术全集·玉器》、(中国玉器全集》主编时查阅过有关甘肃玉器的文章,所获甚微,仅在考古文化研究文章中得到零星线索。1994年8月,中科院考古所谢端琚先生提供了甘肃天水齐家文化的玉璧、玉琮供研究参考,笔者认为其璧、琮为殓尸玉,受良渚文化影响所致,于是萌生了探讨研究甘肃玉文化的念头。今年(1996年)6月17日~21日,参加山东济南“传世古玉鉴定学术研讨会”期间,承蒙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长刘云辉先生赠送《文博·玉器研究专刊》(1993年),得以拜读《甘肃出土玉器拾零》(马志平)一文,始知甘肃玉器简况。文中提到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甘肃马家窑和齐家文化及四坝文化所出之玉器都是我们研究甘肃玉文化的重要资料。这次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文物鉴定确认组去甘肃工作22天,(1996年8月25日~9月8日,9月14日~20日),看到了包括上文介绍的玉器在内的共150件玉器,其来源尚属清楚的有120件,其中包括仰韶文化时期15件、齐家文化(青铜时代早期)35件、西周~先秦29件、汉~明41件。本文拟通过分析研究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青铜时代早期)的50件古玉,论证齐家文化部落玉文化的客观存在,以供同好们参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玉器的概况与特点首先从其分布、时代、玉材、工艺、形饰、功能等六个侧面试析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玉器的概况与其特点。分布今按我们行进路线,由北至南略记其出处,盖有嘉峪关、玉门、武威、永靖、广河、积石山、秦安、静宁

文档评论(0)

sd7f8dg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