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沁园春2

沁园春·长沙 教案制作者:王玉英 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联系上下文揣摩用词尤其是动词的传神之妙 3.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 4.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词尤其是动词的传神之妙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探究法、鉴赏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2分钟) 如果说我国建国至今的领导人中有哪一位是文武全才的话,那就只有毛主席了。他在十六岁时,就说“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当时他风华正茂,立下这般豪言壮语。年轻的他用行动不仅带领着我们的军队南征北战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毛泽东一生酷爱文学,他的案头总放着文学名著,即使在马背上也不忘吟诗作词。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大家在初中的时候,读过他的《沁园春·雪》,今天我们要一起学的是他的另一首名作《沁园春·长沙》。 文学知识及背景介绍(5分钟)出示幻灯片 提问:在初中的时候,大家已经接触到许多词这类文学作品。那么什么是词呢?请同学们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 ?提问:在课前,大家经过预习能不能介绍一下写这首诗时的社会背景?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 诵读感知(8分钟) 找学生读、老师指出问题,播放录音, 提问:读完诗同学们感觉如何? 明确:寥廓、壮丽、 师:对寥廓、壮丽,毛主席笔下的秋没有了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提问:从那体现出来的? 生:从词中描写的景物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上。 探究赏析(20)出示幻灯片 大家感受到这首诗的基调是雄壮的,而且是通过词中描写的景物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上,那么下面我们就赏析这些景物和词语。 在赏析之前呢,我们首先明确这首词共有两阙,各写的是什么?这有利于我们分析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用了借景抒情,景情合一的表现手法。 师:词的前三句与正常的语序不同还有省略的成分,我们明确了这三句有利于学习诗歌。请同学们调整补充一下? 提示:前三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师:下面我们来赏析写景句,请同学们找出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播放幻灯片) 提示:a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远)(静);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近)(动);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高)(动);?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低)(动)。 作者用的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动了起来。 提问: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使这个画面联系到一起的?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一个关键词语。 明确:看,对就是这个“看”字使一幅秋景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