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1教案人教版.doc

九年级化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1教案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年级化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1教案人教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授课 教师 王利勇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05.10.19初三4班 教学目的要求能说出金刚石、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不同。知道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无定形碳实际上是由细小的石墨晶体组成的,了解木炭具有吸附性及原因。通过几个简单可行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热爱实验、勇于探索的能力,排除对实验是科学家的事的误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的重要物性和用途是本节的重点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对于为什么木炭中的细管道能够吸有色物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去思索。 设计简易净水器。 铁锁时间长了不易开启,你有办法解决吗? 冰箱去味。 葡萄酒脱色。 【引导】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深深的感动了我,近年来,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对吗? 【播放视频】C60分子介绍。 【提问】你又理解到那些知识呢? 【讲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单质碳又相继发现,碳单质的用途将不断扩大。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几种物质?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提问】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是碳的三种单质,但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呢? 【播放视频】碳的几种单质的比较。 【提问】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分子在用途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呢?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播放视频】纳米管材料。 【提问】你又理解到那些知识呢? 【引导】学好化学可以为人类制造出更多更新的材料,为人类造福。 【总结】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请用一句话对本课所学知识谈谈您的体会? 石墨也有很多用途,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不是 石墨 很软、滑腻的感觉。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能制作铅笔、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说明有良好的导电性。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自己桌上的导线、电池、灯泡、铅笔连接起来,学生们很快连接起来,灯泡亮了。 认真观看 火箭的通风管、石墨坩堝(耐高温3000°C-3500°C)石墨电极、电刷、飞机、宇航、核反应减速器等。 “神六”的发射火箭就是用石墨通风管。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2-3cm处将刀片烘烤一分钟,熄灭蜡烛,待小刀稍将冷却,仔细观察刀片的变化。 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物质。 有一种滑腻感。 认真观看。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们是混合物。 活性炭、木炭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实验探究】设计如何除去红墨水中的颜色? 学生自行设计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将结论进行交流,并对比。 对。 C60分子具有金属光泽、抗腐蚀、导电力极低与绝缘体相差无几…… 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 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是碳的三种单质,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是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们是混合物。 默不出声, 恍然大悟 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硬度却是钢的100倍。 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 金刚石中碳原子排列紧密,所以我们班的同学要向金刚石一样紧密团结,一定很棒。 不要向石墨一样松散。 亲自感受 考察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培养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学生积积极回忆,培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认真思考的能力。 激发求知欲望。 感受新知识,激发求知欲。 培养分析归纳 学会总结 学会归纳、并交流 将所学知识与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学习的升华。 回顾与拓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通过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或两次就能完成,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强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本课题曾参加2005年山西省化学年会评选,并参加本校的公开课活动,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