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荒漠化的 成因及控制 一、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狭义的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联合国 Shao Chaofeng, College of Env. Sci. and Eng., NanKai University /zhaoshang/zhaoshang_detail.aspx?ID=45990 /zhaoshang/zhaoshang_detail.aspx?ID=45991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和植被破坏造成的。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 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3.11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94%;中度为98.53万km2,占37.38%;重度为43.34万km2,占16.44%;极重度为58.64万km2,占22.24%。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布 我国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分布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km2 ,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km2 ,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km2 ,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km2 ,占13.80%。 三、荒漠化的分布-1 三、荒漠化的分布-1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 三、荒漠化的分布-2 Source: /AMuseum/shuiziyuan/water/image/w07_a02_p03.jpg 三、荒漠化的分布-2 根据2011年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监测结果,截止到200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3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3%,占荒漠化可能发生区域总面积的79.47%,高于69%的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区的498个县。 四、荒漠化的防治-国际行动 1977年,联合国召开了防止沙漠化会议,提出了治理荒漠化的行动纲领——《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 1994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 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四、荒漠化的防治-中国行动 工程带动: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政策扶持:国家先后在财政投入、权益保护、生态补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依法防治:形成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体的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 科技支撑:初步构建了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六、持久性污染物的 危害与防治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第一届POPs条约化会议规定的12种POPs 艾氏剂(aldrin) 氯丹(chlordane) DDT 狄氏剂(dieldrin) 二噁英(dioxins) 异狄氏剂(endrin) 呋喃(furan) 七氯(heptachlor) HCB(hexachlorobenzene) 灭蚁灵(mirex) PCB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毒杀芬(toxaphene) 二、POPs的特性 持久性 生物蓄积与放大性 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 三、POPs的危害 内分泌干扰 免疫毒性 对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致癌性 其它毒性 POPs的富集作用和危害途径 四、 POPs的防治行动-欧盟 为控制POPs长距离空气污染,UNEP于1998年对1979年的远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进行了修正,达成了针对POPs的奥尔胡斯协议。 1998年2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