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动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小组工作的意义,明确小组工作动力的含义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影响,掌握小组运作过程中动力的来源、种类,以更好地带领小组。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重点:需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交流分析理论、小组动力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基?本?内?容?及?方?法?手?段 第一节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分析 (一)心理分析的主要观点 1、童年经验2、 潜意识3、焦虑4、自我防御机制5、 抗拒 (二)心理分析理论在小组中的运用 1、个人的行为可以从童年经验中找到根源 2、自我防卫机制能够舒缓情绪方面的压力,帮助提高我们有效应付压力的能力. 3、理解组员的异常反映,如否定,投射,理性化,和抗拒行为等。 4、通过发掘组员过去的行为方式,将这些行为与现在的行为联系起来,利用移情反映,可以帮助组员对自己的行为获得新的视野(认识),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 (三)心理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1、小组成员会在小组中表现出自己早年生活经历中没有解决的冲突。在很多层面上,小组成为家庭情景的再现。 2、小组领导要运用移情和反移情的反应,通过解释组员过去的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模式与现在的行为联系起来,以帮助组员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冲突。 3、它特别强调小组互动的“此时此地”的经验。 4、通过分析组员的此时此地行为模式在小组中的缩影,组长可以帮助组员重新建构儿童时期没有解决的冲突,通过直接的、互惠性的人际沟通,组员能建立人际技巧、适应性能力和自我力量,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顿悟。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行为刺激:组员的行为可以由学习的三种方法之一加以解释。经典的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与刺激物密切相关。例如,在工作者或者其它组员发言时,都有个组员都转过来跟其他人讲话时,工作者都会进行批评该组员。经历了几次之后,一旦该组员转身还没有开始与他人讲话,工作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批评该组员。 2、 操作性条件。组员和工作者的行为都受到了他们自己行为的后果的影响,如果后果是积极的,那么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会增加,相反,如果后果是负面的, 以后再作出这 个行为的可能性就不大。 3、代币,奖励或者其它强化手段可以运用在组内外,以提升人们希望的行为,减少人们不希望的行为。 (二)主要的实验研究结果 大部分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以及想象强化和惩罚而获得的。例如,一个组员由于某个行为得到了表扬,那么,其他组员以后就会重复这个行为,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同样的表扬。当组员的某些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忽视或者惩罚,其他组员就不会学习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负面的后果。 (三)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1、 组员的行为直接受到周围刺激物的影响2、 组员的行为受到自己行动的后果的控制 3、 大部分的学习行为发生在观察和体会奖励或惩罚过程之中 三、人际相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交流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1959年创立的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波恩认为,“社会交往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当两三个人或更多的人互相碰在一起的时候,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它人致意,这就叫做相互作用刺激。另外的人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某种联系的事情,这就叫做相互作用反应”。 交流分析理论就是用于检查“我对你做了什么。你反过来对我做些什么”一类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了解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互补还是矛盾、冲突,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使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更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小孩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并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这种消极思想要么会使个人放弃自我,要么会顺从他人。这种态度一旦被认识并得到改善,个人就能在成人意识和状态下建立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小孩开始探究一切,并可能闯祸和容易造成各种疼痛、伤害。如果这种身处逆境的状态一直持续,孩子就会得出“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结论。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