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揭阳普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
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
政法系 思政一班 钟明亮:2010171140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特殊民系,目前,学术界已对它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主要还是偏重于客家源流、迁徙、方言、歌谣、居室、民族特性等方面,而对于某一地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的研究甚少。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这是众所周知的客家文化知识。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广东省揭阳市属于潮汕地区是只讲潮汕话的,而揭阳市普宁市后溪乡、大坪镇、梅林镇、高埔镇、云落镇等地是讲客家话这一事实是鲜为人知的。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外界对它们的关注和了解几乎是没有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人的某一特有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探讨广东揭阳普宁地区客家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特点、以及在与现代文化的互动整合下的发展趋势……
后溪乡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的镇级乡,是普宁地区一个偏远山区的小乡镇,处于普宁客家的边缘地带。在这里,主要的居住是两三百年前来从福建开始迁徙到海陆丰地区再迁徙到普宁而来的客家人。时至今日,原始宗教在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平时在乡里经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而许多传统节日活动则更是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节日期间的这些祭祀活动既有社区性质的公祭,也有家庭性质的私祭。祭祀活动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祭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祭祀多以祈求丰收、健康、平安等为重要主题,由此可见乡村民众重视的仍然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还较低的状况。这些祭祀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心理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目的。
“七月二十三”是后溪乡传统节日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据说七月二十三在揭阳地区为后溪所独有,是后溪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七月二十三在端午之后、中秋之前,它是连接端午和中秋的枢纽,也是后溪客家人眼中一年的中介。每年的这个节日,绝大多数出门在外的都会回家祭拜,借此机会和家人团聚。而久久未见面的亲朋好友也会在此期间进行串门拜访,有的还会特意去主人家里要“七耙”(这个节日特有的拜祭品)带回家……
相传客家人刚刚迁徙到普宁后一直水土不服,人民疾病连连不断。在后溪地区的更是如此。在后溪,很多人身上都长上水泡、发起痒,发起高烧,严重的人连身体都出现浮肿和溃烂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惶恐:是不是刚刚安顿下了的家又得继续搬了呢?是不是我们在安家的过程中没有用丰盛的祭品祭拜而得罪了地主老爷呢?还是我们的祖宗以前做了什么孽这是老爷的惩罚呢?是不是我们这一辈子孙真的要就此消失呢.....人们在病痛中开始想这想那,终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可却又是无可奈何。因为后溪是在山脚下的一块土地上,那里没有会看病的医生,也缺乏可以治疗的草药。人们在大山上把自己认识的、可以治病的草都尝试过了,还是一无所用。
某日,家族中一位长者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一位穿着奇异的女子告诉长者,在距离后山不到半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庙叫“七圣宫”。那里供奉着七位玉帝的女儿,俗称七圣娘娘。仙女们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要想治好族人的怪病就得去请神灵保佑、消灾解难。老人醒后把梦告诉了族人。经过商讨,大家决定每家每户派出一两名代表去寻找神庙并祈福。经过一番寻找,先祖们终于找到了神庙,指在神职人员的主持祭祀下,他们得到药。吃完老爷开的药后,大家的病竟都好了,什么痛痒水肿都消失了,人也变得更健康。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和纪念神明的伟大功德,先祖们将七月二十三日七圣娘娘的生日那天定为一个节日——“七月二十三”,并制作出传言七圣娘娘最喜欢的“七耙”当祭品来祭拜她…
说到“七耙”,其实它是有一定涵义的。七,不仅仅代表七月,还代表了人们信仰的那一位叫“七圣娘娘”的神明和她在七月的生日。此外,在普宁的客家话方言中“七”与“糍”(容易对某一事物腻了的意思)是谐音,是要告诉人们“七耙”虽然好吃,但吃多就容易腻,对于美食也要注意尝之有度,不可贪多。
“七耙”的皮是用纯粹的糯米粉伴着水揉成粉团,放进大锅笼里用旺火加热蒸熟后不加任何面粉物,直接用坚韧的木棍敲打、搅合使其成为具有韧性的面团。里面包着的是由花生粉、芝麻粉和糖(红糖、白糖均可)混合搅拌的馅。花生粉是每家每户自己加工做的,市场上没有卖。所谓花生粉就是把生花生米在锅里炒熟后去皮,然后放在盅里敲碎成粉状。芝麻粉也是把芝麻炒熟后碾碎成粉。两粉相加后味道异常的香,所以,“七耙”吃起来既充满韧性又甜脆爽口,是甜品中的佳品,比市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