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党争反思 .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党争反思

北宋党争反思导读: 宋代的党争,早在开国之初,宋太祖就有所预感和警觉。建隆三年962,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明令:“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从开宝六年973...北宋党争反思党争的根源宋代的党争,早在开国之初,宋太祖就有所预感和警觉。建隆三年962,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明令: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从开宝六年973起,赵匡胤又将殿试确立为定制,通过这一形式强调中试者皆为皇帝所钦点。由座主门生变为天子门生,名称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赵匡胤试图强化皇权存在,弱化座师色彩,打破因科举而形成师生、同门朋党的努力。然而,与此同时,宋代的党争之因,恰恰也正是宋太祖在一开始确立治国方针时就已种下的。赵匡胤本是一介武夫,非凭文德,非借武功,仅仅是手握军权便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的方式骤登大位,如何安抚昔日的同僚,如何扭转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成了他费尽心思解决的问题。为此,他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极力提高文臣地位,恩逮于百官惟恐其不足,以至于后世不约而同地评价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宋代大臣的政治地位达到了顶点,这一方面成就了一幕幕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另一方面也导致朝廷重臣竞相以权力追逐为中心,深陷党争而不以为意。党争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皇帝驭下的政治手腕。如宋真宗曾一语道破天机: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就是说,要通过党争使大臣异论相搅、相互牵制,如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才可居上裁判,从而牢牢将权柄掌控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宋代的皇帝们尽管常常苦恼于朝政之争,却总要多多少少保留一些反对派在朝廷里,以防止一方坐大。从政见之争到权力之争可以说,党争贯穿了有宋一代的始终,成为宋代最突出的政治生态。特别是在宋太祖、宋太宗两位政治强人相继去世后,党争之乱渐次蔓延、愈演愈烈,遂至一发而不可收拾。宋真宗时期,王钦若对寇准暗中倾轧,以寇准罢官而告终。宋仁宗时期,吕夷简与范仲淹明争暗斗,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宋神宗以降,围绕变法产生的新旧党争,更是将党争引向高潮。先是熙宁、元丰年间,新党在神宗支持下排斥旧党,神宗死后,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于哲宗年幼,朝政由高太后主持,高太后起用旧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又恢复神宗新法,史称绍述,即继承之意。新党执政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期,对旧党迫害也愈来愈变本加厉。崇宁元年1102,蔡京上言宋徽宗,将司马光、苏轼等在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文武大臣120人后增至309人名字刻诸石碑遍立全国,以示辱蔑,即所谓元祐党籍碑。凡立于碑上之人,一律永不录用,且不许其子孙参加科考并留于京师。同时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禁书运动,下令对苏轼等人文集悉行焚毁。当然,如果因此认为党争专指新党对旧党的迫害,那就大错特错了。新党在台上,对旧党固然步步紧逼,而旧党一旦得势,对新党的围剿同样毫不手软。例如,以立碑刻名的形式进行羞辱便非新党所发明。在元祐党籍碑之前,旧党就曾开列王安石、章悖等60人名单, 榜之朝堂公开羞辱。同样,对反对一方加以文字构陷,旧党也不遑多让。如旧党针对新党人物蔡确所制造的车盖亭诗案,比之苏轼乌台诗案,手段一样低下,一样上不了台面。如果说政治斗争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北宋的党争,最让人痛心和不解的,却是好人之间的争斗。庆历党争中,范仲淹固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吕夷简亦是一代名相,二人虽然在后来关系有所缓和,但此前的争斗已使彼此大伤元气,并不可挽回地损害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进程。熙丰党争中,对立双方,王安石坚毅果敢,司马光宅心仁厚,二人俭朴守节、夙夜为公的道德品行,连彼此的反对者都不得不叹服,但就是这样两个人,最后却闹到形如仇敌、水火不能相容。历史反思今天我们回顾北宋党争这段历史,有什么是仍然值得记取的呢首先,争鸣是好事。如果我们将党争理解为不同派别关于治国理念、施政方针的政见之争,那么,这种争鸣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完善。毕竟,比起众说纷纭,鸦雀无声更加可怕。这也是有人甚至将北宋党争比作古代政党政治雏形的原因。事实上,勇于回应、善于汲取不同意见,无疑是一切成功政治家胸怀与智慧的体现,也是一切成熟政策的共同特征,这正是争鸣的积极意义所在。其次,争鸣有界限。既然争鸣是好事,为何纵观历史,不论是宋代党争,还是晚唐、明末的党争,都给国家带来严重的伤害?这是因为,过犹不及,争鸣一旦逾越了界限,轻则流于迂阔空谈,重则陷入意气之争,即如前述所言,由政见之争、理念之争滑落为权力之争、党派之争,完全失去了正面意义。第三,凝聚共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守住争鸣的界限呢?这就需要争鸣各方具备妥协的意识,积极寻求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回顾北宋变法之争,不能简单以带有浓厚道德色彩的改革派、保守派来指称,似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