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中考满分作文-流传刘伯温斩兰州龙脉的故事 2012.docVIP

 蚌埠市中考满分作文-流传刘伯温斩兰州龙脉的故事 201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传刘伯温斩兰州龙脉的故事 2012-5-20阅读(0)转载自《蓝莲花》刘伯温画像(资料图片) 刘伯温,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说介于神人之间的人物,人们总不由自主地把他同姜子牙、诸葛亮等同起来。 在风云动荡的元末明初,刘伯温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至今人们依旧津津乐道。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谥文成,浙江青田县人。在正史中,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却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关于他的传说可以说不胜枚举。至今,兰州民间还流传有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 明初,兰州是明军和残元势力激烈争夺的要地。对遥远的江淮地区而言,交通不便的兰州似乎难以企及,刘伯温怎么会来兰州斩龙脉呢?说起这个故事,知道的人很多,但仅仅限于了解,知道刘伯温来此斩龙脉而已,至于他为何来兰,故事究竟保存了什么样的群体记忆,无人深究。 11月26日,兰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周建睿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刘伯温来兰州斩龙脉的故事。 兴隆山曾叫兴龙山 我长期在武协工作,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到西北各地拜访一些民间武术家,在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也就说起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些民间故事就是这样知道的。 我发现,关于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在西北好多地方都有流传。比如在天水秦安,比如在青海民和、贵德。这些故事,虽然版本不尽相同,但结构大体相似。民间传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大多为一条山脉主峰余脉,或者在水边等和风水有关联的地方。山的余脉,恰好有座比较深的豁口,附近还有很多红色土壤。于是,人们说,这条山本是条巨龙,结果被刘伯温斩断了,血流把山都染红了。 在流传在各地的故事中,却很少讲到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龙脉的。这我就想起了在榆中兴隆山下听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兴隆山边的一位民间武术家中听说的,后来在榆中的其他地方,也听到了相类似的故事。 乡亲们告诉我,兴隆山原先并不叫兴隆山,而是叫兴龙山。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是天水人,对于兴隆山的认识也停留在书本上,书本上写为“兴隆山”,乍一听乡亲们这样说,我自然很吃惊。蒲阴阳找出了龙脉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在以前,兴隆山并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山中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人们说,山中森林密布,林间走兽成群,潭水里蛟龙出没。那时,人少,工具落后,乡亲们很少走入大山深处。山边有个小村庄,村民们农猎兼营,种着几亩地,闲了就在山边猎点野鸡、兔子、鹿之类的动物,补贴生活。 这个小村庄中却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人物——蒲阴阳。这个老头不得了,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尤其有一手绝活——看风水。在民间,这样的人往往享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周围几十里地的乡亲们都请他看风水,选吉地,生意好得很。 蒲阴阳虽然赚了不少钱,奈何后人不成器,两个儿子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一事无成。匆匆几十年过去了,蒲阴阳人老体衰了,他的儿子们着急了。父亲跑不动了收入也少了,生活水平就逐渐下降了,最为关键的是老人家当了一辈子的阴阳,但至今没有给自己选择一块吉地。 一天,两个儿子按捺不住就去问个究竟,蒲阴阳说,不是我不为你们着想,而是你们根基不行。兴隆山上真有盘龙卧虎的吉地。给你们说了反而糟蹋了龙脉。 两个儿子别的没有记住,单单将龙脉牢牢地记下。蒲阴阳临终之际,两个儿子再次去问他,你老人家归天后,到底要埋在什么地方呢?务必为后人着想一下。蒲阴阳本来不想说,奈何架不住儿子再三追问,只好留下话。 老头说,他死后不要声张,不要给任何人讲,把“身体”用清水洗干净后,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绳捆上,向着兴隆山快跑,啥时候草绳断了,就地埋下,不可随便移动,墓修好后,要守墓100天,每天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阳刚出的时候,要用老头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将柳箭对着太阳射出去。这样你们就出人头地了。 两个儿子自然对老爹临终的话深信不疑。可是,就在他们准备按照老爹遗言安葬时,却出了岔子。 惊天一箭射在了金銮殿上 蒲阴阳的姑娘说,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赤身下葬终究不妥。在她的坚持下,儿子们只好给老汉穿了一条裤子。最后,两个儿子抬着去埋葬了。埋葬后,蒲阴阳的两个儿子天天坚持在日出时分拉弓射日,可他们终究不是细心人,关键时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错了,到了99天时,他们以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阳出来时,拉开弓将柳箭射了出去。 只见那支箭“嗖”的一声,钻入了云霄不知去向了。兄弟俩见此情形,顿时惊呆了。他们害怕惹出什么祸事,赶紧收拾上东西,跑回家去了。 这支箭飞到了哪里呢?飞到南京城。这时,坐天下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听见“呼”的一声,抬头一看,只见一支箭如同流星一般,带着红光而来,“嘭”就钉在金銮殿的柱子上。这还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气。让锦衣卫彻查,谁知无所不能的锦衣卫却一筹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为。 无奈中

文档评论(0)

yishou22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