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以景作结 精简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中的 “以景作结” 以景作结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大致有三种情况。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1)描写音乐的诗歌结尾的景,除渲染气氛的作用外,又是用视觉的形象来总结听觉的感受,说明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2)怀古的作品中,结尾的景既用于渲染气氛,又暗含对比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 2、因人写景,篇末传神。 (1)以壮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2)用人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 3、景为我设,意象象征。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一类感情作品的结尾,用让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气氛(如暮日、寒鸦、风雨、夜月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另外,描写音乐的诗歌结尾的景,除渲染气氛的作用外,又是用视觉的形象来总结听觉的感受,它们是诗人经过美妙音乐的感染后,得到净化的心灵的投影。诗人出神入化,说明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而在怀古的作品中,结尾的景既用于渲染气氛,又暗含对比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古今长存的景物来对比人生的短暂或过去的盛况难久,如王勃的《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是用今日的颓败和昔日的兴盛对比,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2、因人写景,篇末传神: 一是以壮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如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辽阔、远大的境界作为将军回首望远造型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气势雄伟,使将军的形象显得威武矫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 二是用人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如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诗人在奔忙了九天以后,好容易盼到了假期,于是就去寻访他的诗友。虽然没有见到人,但朋友居住的环境却启发了他:怪不得你诗的构思,使人看了连骨头都觉得清爽,原来你的门前是澄清的流水,而又面对白莹莹的满山积雪啊!虽然他的诗友并没有在诗中出现,但结句对友人居住环境的描绘,就把友人那清爽淡雅、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暗示给了我们。 3、景为我设,意象象征。 即诗词结尾的景以象征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诗中所谓的象征,就是诗人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通常利用象征性的景物或借助比喻来完成。如李商隐的《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风。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全诗没有一句明写自己对僧人的感情态度,但最后一句的描绘,无疑象征了僧人高洁的风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僧人的敬慕怀念之情。 借助比喻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例子也不少见,最典型的是贺铸《青玉案》的结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种景象既写出了南方“梅子黄时”的物候特征,眼前凄迷的景物烘托了“愁”情;同时又借助比喻象征:“一川烟草”象征愁之无头无绪,“满城飞絮”象征愁之多,“梅子黄时雨”象征愁之无休无止。 总结:需注意的是,诗词结尾的景不尽是眼前之景,也有虚景。 一是把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放在诗尾,来为现时的情感服务。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结句“明朝挂冠去,枫叶落纷纷”,就是借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现在“将军已去、大树飘零”的无人赏识之感,可谓意在言外。杨凝的“明朝骑马扬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送客入蜀》),也是这种用法。 二是用过去曾出现过的景象写在尾句,来抒发自己现时的情感。如晏几道的《临江仙》尾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写的就是过去词人和小萍初见,小萍弹完琵琶后踏月归去的情景,它充分说明了词人对这一印象的久久不能忘怀,传达了他现时的相思之情。李商隐“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风雨满池塘”(《寄怀韦蟾》)也是此种用法。 总之,“融情入景,以景作结”是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例子不胜枚举。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 以景作结   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