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行动策略,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正在引发一场关于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嬗变,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旨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提倡的“问题学习”革除课堂教学的弊端,使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实现双赢。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为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成效。因此惟有致力于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行动策略。可喜的是教育界已普遍达成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共识,并正在尝试着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应该是观念和方式的改革,尤其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为教育观念起指导和统率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已被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大江南北的普通高中都已经或正在实施这门课的教学活动。它正在或必将引发一场关于教育、学习的观念、方式的革命,从而引起教学模式的嬗变,在未来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但是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局限,阻碍着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其一,研究性学习只是“综合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每周只有三个教时的学习时间,无论从规模上、时间上都不能形成“大气候”,难以产生预期的效应。退一步说,如果它产生了效应,激发起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和兴趣,但却因此荒废了其他必修课,最终影响了中学阶段应打下的全面基础,这也是我们不想要的。其二,研究性学习作为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很多课题很多时候需要走出校门,这就给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最让学校和教师头痛的安全问题。其三,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过分注重课题的实用性和课题的结果,没有重视过程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更多地注重了功利,从而把研究性学习异化为研究。恩格斯说过:“科学的教育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不过中学生尚处于继承前人创造成果阶段,还未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期,不必要求他们进入现实意义的创造王国,作为一种精神、品格来要求更为实际、重要。 所以,我们首先要冷静地研究“研究性学习”,并把研究所得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应该是“学习”,顾名思义,研究性学习就是用研究的方法或像研究一样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和内核。另外,研究性学习把“问题”作为“学习”的突破口,围绕“问题”展开,而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问题”。简而言之,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学习观念。 再来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与这一学习观念相悖的。 (一)教师单极表演,学生被动静听,课堂变成讲堂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是课堂中主宰一切、控制一切进展和处理全部事件的权威者。教师发号施令,学生一味地被动静听,完全变成了知识的接受者和容纳器,成了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仅仅传授知识的场所,而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几何级数增长,仅凭一张嘴巴45分钟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师连连发问,学生被动应答,课堂变成问堂 有的教师认识到“满堂灌”的弊端之后,开始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于是设计了大大小小的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要么不假思索就能答出,要么苦思冥想也答不出,答不出然后再由教师把事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样表面上营造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学生似乎活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其实这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形成了外在的活动,并未激起内在的思维活动。以“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走出被动接受的“学答”nbsp;模式,从本上质上讲这样的课堂还是死的。 (三)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变成论堂 常见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就一个或许是有价值或许是无价值的问题(无价值的居多),展开讨论,然后提问,直到有同学说出标准答案。如果讨论是必要的,在碰撞之中会有所得,然后各言其是,各抒己见,倒不失为一种开放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但多数的讨论与上面的提问一样,最终要回归到标准答案上。所以提问、讨论都有作秀之嫌,目的是活跃气氛,让学生配合老师把课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