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孟》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 佳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了解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孟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意,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但是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生活理念真的是完全一致的吗?引出课文《孔孟》。 二、孔孟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现存《孟子》一书。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 明确: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请同学迅速阅读二、三、四自然段,找出孔孟二人不相同的地方。 明确:生活、人性、人际三个方面。 (1).生活: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 举例说明: 孔子赞许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回答;补充《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的故事。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为人自信、自傲,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 (2).人性: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 举例说明: 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可见性恶来自于先天。《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活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不超越法度。 孟子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见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能做圣贤。 (3).人际: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重视“礼”。 举例说明: 孔子攻击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薄葬爱徒颜渊、见南子、见阳货,这些事情说明他对“礼”非常重视,讲究“克己复礼”。 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和君王讲道理时直言不讳,咄咄逼人,言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称病不见齐宣王、孟子不主动拜见鲁平公等事。 3.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孔孟二人有很多地方并不相同,那么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五段,找出二者不同的原因。 个性不同、《论语》和《孟子》两部书的取材和记载不同,与之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此一时,彼一时。 (2).请同学们默读六、七、八自然段,找出孔子时代社会特点。 明确:春秋末期,虽有战事,但尚未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战争是贵族式的竞技,“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因此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还有满腔的复古热忱——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九、十两个自然段。 明确:战国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板书:社会十分动荡。 (4).小结:社会相对宁静,孔子才会闲适;民不聊生,孟子只能大声疾呼“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时代造就了思想,思想与时俱进。得出结论: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不同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

文档评论(0)

sEJunuYl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