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全市劳务现场会上的典型经验材料.docVIP

村在全市劳务现场会上的典型经验材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在全市劳务现场会上的典型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村在全市劳务现场会上的典型经验材料 加强引带注重服务让更多的农民发劳务财   我们××村共有12个村民组,810户农户,4200口人,其中劳动力1735人,有耕地万亩,人均亩。过去,旱田生产是我们村农民的主业,旱田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我们村属典型的地势低洼村,下雨就涝,只见农民年年忙,没见谁家盖新房。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是省级贫困村。戴着贫困村的“帽子”,看着老百姓过的日子,村“两委”班子也是万般着急,也想了很多招,但都收效甚微。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20x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也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落实,使我们找到了摆脱贫困、快速致富的捷径。三年来,我们不断转变观念,强化服务,使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仅20xx年,全村内转外输劳动力就达到15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实现劳务总收入600多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3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我们的作法是:   一、抓引带,让农民走出去[本文来源于-www,,找范文请到网]   让农民走出赖以生存的土地,是抓劳务经济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一转、双带、三建”。“一转”,就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针对农民长期养成的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以及出去怕没活干、挣不到钱的心理顾虑,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请打工能人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只有走出去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路子,进而转变观念,打消顾虑,增强打工的主动性。“双带”:一是村干部带。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村书记或村长必须有1人常年在外领农民务工的要求,我们及时调整班子分工,由村长程彦带领农民出去打工。去年,程彦先后带出240多人到大连金广建筑公司打工,人均收入9000多元。今年正月刚过,程村长又领着100多人奔赴大连,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将超万元。二是能人带。把前些年在外打工有成的28名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村劳务输出协会,并将其中最优秀的张志国、姜庆选聘为“一元钱”村官,靠这些能人把农民领出去。像张志国今年领出70人在天津葛沽磨具厂打工,月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上。姜庆领出去100人在大连金广建筑五公司打工,月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三建:一是建基地。为减少输出盲目性,稳定劳务关系,我们采取能人搭桥、主动联系、中介组织介绍等办法,在加格达奇、大连等地辟建了25个劳务基地,使农民找到好活计,挣上把握钱。对这些基地,我们每年都进行回访,保持长期稳定。像加格达奇的筑路公司,我们已经保持了17年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使用农民工就用我们红光村的,每年都有100多人到那里筑路。二是建机制。就是建立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长效机制。具体就是出台了“四保证、三帮办”政策。即保证劳务人员土地经营权不变,保证土地转包收入归劳务人员所有,保证“一免三补”政策兑现到位,保证外出劳务挣到钱,否则村里承担责任。外出打工土地帮助流转、举家搬迁户口帮助迁移、没有身份证的帮助办理。三是建网络。就是建立上下内外全覆盖的劳务信息网络,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寻找走出去的机会和途径。上,就是加强与劳转办等上级劳务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获取用工信息;下,就是在屯组设立信息员,及时把劳务信息发布给广大农民;内,就是及时了解农民的务工需求,加强用工对接;外,就是在每个劳务基地设立信息联络员,收集用工信息,并及时反馈到村里。   二、抓培训,让农民多挣钱   实践看,农民要干好活,挣俏钱,多挣钱,关键是得有一技之长。为此,我们切实在提高农民素质上狠下了功夫,重点做到了三个培训:一是在职业技术学校强化培训。就是把有点基础,在技术上“半拉子”的农民,送到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强化技能,提高本领。仅20xx年我们村就有80多人次在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电焊工、机械操作工培训。这些人经过培训后都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了用工单位的“抢手货”。像在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的13名电焊工,都拿了资质证书,全部在大连京广建筑集团打工,月工资由原来的800多元涨到1500多元。二是挂靠用工单位委托培训。就是请用工单位对农民进行岗前培训。今年我们到大连金山建筑公司打工的35名农民,事先讲好提前一个月到岗进行委托培训。我们还把10名初中毕业生委托给哈轴集团进行培训,培训三年合格后,将由哈轴集团负责安排就业。三是利用闲暇时间内部培训。每年我们都利用冬季闲睱时间,邀请司法局、劳动局等单位的专家到村里,讲解务工常识和维权知识。同时,还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像瓦工、木工等组成培训队,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加强培训,目前,我们村掌握职业技能的农民已经达到230人,有80多人拿到了资质证书。   三、抓服务,让农民安心干   

文档评论(0)

yaoyaob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