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小学统计.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宁市许村中心小学 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海宁市许村中心小学 单位性质 小学 地 区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 占地面积 办学规模 师资概况 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 314409 单位地址 海宁市许村镇闸口路137号 现任校长 李达 联系电话 网 址 许村镇中心小学简介 海宁市许村镇中心小学位于中国布艺名镇许村镇。学校创建于1906年,几经发展,现有22810平方米的教学用地规模。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多个辅助教室,并为每个教学班配备了电视网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设备,从而基本实现了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校园整体布局合理、优雅美观。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达到了校园可绿化面积100%的要求。草坪如毯,四季鲜花盛开,乔木、灌木错落有致,加上小桥、流水、假山、雕塑等人工建设的相嵌,与教学楼、实验楼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画卷,为师生的工作、学习营造了一个文明、愉悦、和谐的良好环境。 学校下属5所村小,共有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145人。依托百年底蕴,秉承百年精髓,多年来,学校坚持融“治学严谨”与“改革创新”于一体,确立了“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的宗旨,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特长育新人” 的办学目标,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均衡、个性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现已形成了一些特色。 以“布贴画”制作为主的校本课程,极具地方特色,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学生制作的“布贴画”,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更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学生的布贴画在海宁市美术创作比赛中屡获嘉奖;部分优秀作品在嘉兴市《南湖晚报》“成长天空”、《少儿美术报》发表。2007年6月,学校精心挑选的183幅布贴画在海宁市文化馆展出,海宁电视台也作了专题拍摄和相关报道。 创意“机器人”制作,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渗透科技教育。经过3年的探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6年参加了海宁市的首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就取得了灭火项目的一等奖和足球比赛项目三等奖的好成绩。同年6月,参加嘉兴市第三届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中,学生制作的机器人又分别获得灭火小组的一等奖和三等奖,并代表嘉兴市参加了浙江省的比赛。 作为体育传统项目的乒乓球运动,学校始终常抓不懈。在海宁市、嘉兴市、浙江省的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李迪、闵强等学生还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殊荣。乒乓球运动在校园内形成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式,现也成为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 学校还依托剑桥少儿英语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学生在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互动,英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校多次被评为“剑桥少儿英语优秀教学点”。一所农村小学的英语特色也逐步形成,并受到了家长、社会的高度好评。 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平台,也为学校赢得了许多荣誉。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示范学校、嘉兴市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嘉兴市绿色学校、嘉兴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嘉兴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海宁市文明单位、海宁市德育示范学校、海宁市科普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让农村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让全体师生体会教育的幸福。百年老校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将一如既往地向前行进。我们深信,“许小”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 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 单位性质 小学 现任校长 蔡荣明 联系电话 网 址 / 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简史 (公元1906年至2002年)   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元乐乡丁桥小学堂”,创建于公元1906年,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由吕桢任堂长,教职员共五人,校址设在丁桥东市。后遭火灾,遂迁至西市。   公元1908年(清宣统元年),由秀才羊庶康继任堂长。   1922年9月,即国民11年学校更名为海宁县元东区丁桥初级小学,首任校长詹泳泉,至1928年9月由金笙堂继任该校校长。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校舍被毁,学校被迫停办。在抗战期间先后由当地热心教育人士刘季泉、陈祖贤等筹集资金,借用异房羊家老屋办学。1943年(民国32年)推行中心小学辅导制度,学校改称为“海宁县芦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顾明德,1946年春由金道山继任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   1949年5月海宁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海宁县丁桥乡完全小学”。后随着行政体制的变改,学校曾多次相应更名:1952年校名为“盐官区第二中心小学”;1958年实行公社化后先称为“袁花公社丁桥中心小学”,后称“丁桥公社中心小学”

文档评论(0)

naiwu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