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四大菜系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特征 ①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随着西方思想、生活方式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③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⑶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②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历史剧变时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使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变化。 ③近现代以来,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碰撞,推动了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鞭子灭;爱国帽兴;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变化。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 时间标准 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课后练习 1.“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A.旗袍B. 连衣裙C. 上衣下裙D. 长袍 3、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 A.西服的出现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D.列宁装的流行 4.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①② 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问:(1)康有为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鞭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 (2)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又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的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 * *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服饰 饮食 住宅 风俗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 总体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流行,式样、颜色单调。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从封闭走向开放。 婚姻风俗:婚姻自主;婚俗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