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 明 散 曲
东平县接山镇第一中学 赵学斌
中国古典诗歌在经历唐诗宋词的演绎后,便将光环落到元散曲的头上。作为与唐诗宋词分庭抗礼的元散曲,表现手法更不拘一格,抒情、议论、叙事、寓言更是无一不可。自由开放的形式,大俗大雅的笔法,为诗人们施展才华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一、散曲的兴起
散曲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宋、金之际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好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的重要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纯朴,所以会受到人民喜爱。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二、散曲的形式
散曲是一种艺术歌曲,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这类演唱形式当时称为唱曲。至明初,为了使这类歌曲区别于剧曲,始称散曲。散曲之所以被称之为“散”,一般是与戏曲相对而言。戏曲是戏中使用的曲,黏连着科白、情节,成为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作家以曲的体裁抒情作诗,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叫“散”。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独立生存的个体。 散曲的体裁一般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小令一般是指小型的曲式,它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形式短小,自由活泼,通常以一个曲牌为一首歌曲。小令按照不同的曲调创作,每调各有不同的乐句。小令的名称一般由宫调、曲名和作品名三个部分构成,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此外,小令还可以两只不同的曲牌相联,演唱前后相连的内容,但末篇与前篇的押韵必须相同,前后视为一首。小令还有两种变体,一是北曲中的带过曲,二是南曲中的集曲。
套曲是散曲中一种大型的声乐演唱体裁。套曲又叫散套、套曲、大令,它融合并发展了唐宋以来大曲、诸宫调的联缀演唱方式,即由同一宫调的多首曲牌,联缀称为一个带尾声的整套。其联套的方式以唱赚的“缠令”躯体结构为多用。套数中各套曲子的联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煞调”“尾声”结束。套数的曲牌联缀,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调,然无论整套长短、联曲多寡,必须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与小令相比,套曲结构宏大,纵横如意,揽之不得,为歌唱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表现空间。另外,元散曲在在句式、用韵等方面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句子较词更为参差,有的一句短的可以一字,长的可达二三十字,显得更为自由活泼;二是每支曲子的句式可以在曲调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衬字。这样,既利于演唱者咏唱,又利于曲意内容和感情的充分表达。
三、散曲的语言
散曲语言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以明快自然的通俗语言为主,用的多是浅近的口语。这里的“俗”,指的是流行的、大众化的,而不是庸俗的、粗俗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语言本色,浅显易通。首先,散曲语言虽然通俗浅显,但“词浅意深”,以通俗浅显之语表达深刻警世之意,显示了散曲讥绡讽刺的语言特点。由于散曲是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许多曲调来自乡村如《山坡羊》、《豆叶黄》、《千荷叶》等,同时又主要流传在市民中间,因此它的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虽然经过文人的创作,具有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点,但仍然保持民歌歌词质朴活泼的特点。如关汉卿《不服老》,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等,其中有不少民间口语。有的散曲作家由于吸收传统文学的丰富营养,把古典诗词和俚语口语结合起来运用,于是就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雅俗共赏的风格。
散曲在元代经历了它的兴旺时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元代,内容和形式也具有这一时期的特点。 明初加强封建专制和对思想文化的统治,文坛一片死气沉沉。100多年的时间里,曲坛除由元入明的汪元亨、汤式等几个作家外,就只有藩王朱有一些平庸的赏花观景、风月闲情之作。 但是更多的作者,他们的题材是多样的,除了愤世嫉俗和男女风情以外,还有不少即景抒怀、记游赠答、嘲讽笑谑的作品,风格也就比较多样,像王磐、金銮、张、刘效祖等,就是这样。王磐有一首〔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辛辣地讽刺宦官当权,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较高。
四、散曲的思想
(一)揭露时弊 关注民生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统一全国的封建帝国,它强行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政治腐败,贪官横行,冤狱横野,民不聊生。张养浩面对黑暗的现实在小令《山坡羊》中,以沉痛而绝望的心情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愤慨。不少散曲作家不仅大胆地揭露时弊,而且关注基层百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