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代词“他”、“渠”、“伊”的发展及地域分布.docVIP

第三人称代词“他”、“渠”、“伊”的发展及地域分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人称代词“他”、“渠”、“伊”的发展及地域分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59-02   上古没有用法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到了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白话文学的兴起,第三人称代词用法不完备便不能适应汉语交际和汉语语法逐渐严密化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渠”、“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第三人称的“他”是从上古的无定代词“他”发展而来的。但是“他”何时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各家众说不一。潘允中先生认为,《左传》中出现了“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最早最可信的例子,南北朝以后“他”用得更为普遍了。高名凯先生认为,“他”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是汉以后的事情了”。杨树达先生认为,“他”字用作人称代名词,“始于晋宋间”。吕叔湘先生认为,“他”字作人称代词是从六朝开始的,到唐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三身代词“他”就比较常见了。冯春田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形成,当不晚于初唐。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也都认为“他”起源于唐代。   笔者经过考察认为,“他”字在上古文献中大多用作无定代词,加在名词的前面,当“别的”、“其他”讲。如果指称的对象是人,通常作“他人”。潘允中先生认为“公室四分,民食于他”(《左传?昭公五年》)这一句里的“他”是最早最可信的第三人称代词,笔者认为是不妥的。笔者赞同吕叔湘先生对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认定: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必须是专指的,不是泛指的,必须是有定的,而不能是无定的。考察汉代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他”没有一例用来指称人的,但是却常常出现“他人”。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搜神记》、《世说新语》、《百喻经》,这三部文献中“他”字出现的次数分别是16,8,41,“他”没有一例可以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但是有个别“他”的用例一直为许多学者所争论。如:   (1)颜置脯斟酒于前。其人贪戏,但饮酒食脯,不顾。数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颜唯拜之。南边坐者语曰:“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搜神记》)   (2)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百喻经》)   这两个例子中的“他”吕叔湘先生认为是第三人称代词,郭锡良先生认为不是第三人称代词。笔者认为这两例都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搜神记》中的这一例据江蓝生先生的考证,是唐代人的作品,所以作为唐以前的例子是不合适的。而第二个例子,“他”应当为“别人”这个意思,因为这里的“他”是无定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所以笔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应该是“他”字由无定代词经由旁称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的过渡的时期。俞理明先生通过对汉魏六朝佛经中的“他”的详细分析,得出当时还未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这更有利地证明了笔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他”,应该是在唐代出现的。如:   (3)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   (4)觅他不可见,出入无门户。(寒山子《诗三百三首》)   (5)无事风声彻他耳,教人气满自填心。(《游仙窟》)   在初、盛唐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发展并不是很迅猛,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晚唐直到宋代第三人称代词“他”迅速发展了起来。请看下表1:   他(总数/第三人称代词)   《敦煌变文集》是北方的说唱文学,《祖堂集》是成书于闽南的禅家语录,但是在上表中明显可以看出,第三人称代词“他”在这两部书中使用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这有可能说明,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他”在当时已经是通语中的词,而且《祖堂集》并非完全是用方言来记录的,也用通语词。宋以后,“他”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他”还依然使用。   “渠”作第三人称代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而除了这一例外,《三国志》再未发现有其他的用例。南朝在庾信的作品中也有两例“他”作第三人称代词。   (1)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秋夜望单飞雁》)   (2)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代人伤往》)   对于“渠”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问题,也存在着可讨论的一些问题。有人认为“渠”是从“其”演变而来的,还有人认为“渠”本身就是方言词。从“其”和“渠”的语音关系来看,“渠”很有可能是由“其”发展而来的。因为,“其”和“渠”在上古都是群母字,前者属之部,后者属鱼部。六朝时“其”的白读音和来自鱼部的“渠”的读音相近,它们有可能是同源词。单从语音的角度可以说的通,但是怎样解释“渠”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例多出现在当时的吴语中呢?从方言词的角度也是可以讲的通的。“渠”的最早用例是出现在《三国志?吴书?赵达》中,赵达是吴人,陈寿是蜀人。陈寿作《三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