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本科学年论文-论法院调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南政法大学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论 法 院 调 解法 学院 法学 专业 零三 级 七 班 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成 绩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印制 2005 年6月05日 论法院调解(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重庆 401120) 摘 要:本文试图从纠纷与救济的需求探讨法院调解的需要,然后从法院调解的价值出发,综合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比较法学的分析方法,以期寻求法院调解的出路,借以彰显法院调解在现实社会中不可忽略的作用。结合本国国情和外国经验,法院调解模式的设计不仅与中华民族几千前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传承,并为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各国纷纷探讨诉讼外纠纷解决模式的今天,论述法院调解模式自然有着顺应时代的特殊意义。构建法院调解的制度框架,以期逐渐革除现代法院系统的各种弊端,为法院调解寻求救济模式中的一席之地,是现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继承,既顺应了国际潮流,又挖掘了本土资源。相信,这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不无裨益的影响。 关键字:纠纷 救济模式 法院调解 价值社会文明愈发达,社会结构越复杂,社会矛盾也相应更加突出。二战以后的科技文明的深化导致“诉讼爆炸”现象的产生,使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程序上的救济困境,制度上的重构和重组愈显迫切。在多重解决模式中,中国悠久的调解模式成为著名的“东方经验”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法院调解更是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寻求其当然的合理性。 一、纠纷与救济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纠纷和冲突也越来越呈现形形色色的形态。法律是从习惯中脱胎出来的,是在习俗对社会矛盾调解失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然而,面对纷繁冗杂的社会纠纷,即使法律一再细化,仍然呈现出固有的无奈和惶恐。实践中更是不厌其烦的验证着,仅靠法律是无法去适应这种趋势的。因此,运用调解模式去化解纠纷,成为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一)纠纷 纠纷与冲突相伴而生,由于情感思想,利益归属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存在,人类社会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便伴随着不同的纠纷和冲突。 但二者是严格区分的。 冲突是一种外在的、情绪性的反映,纠纷则更呈现理性化的色彩,现实性的纠纷是冲突显化的结果。如果前者表达了一种不和谐状态,那后者则蕴涵着消除这种不协调的意味。纠纷与斗争有异,前者更为中性,后者则隐含不屈和积极的色调,如耶林所著《为权利而进行的斗争》;“斗争是最生动活泼的社会化”等。 纠纷既然是冲突的显化,那么对冲突的探讨也必然带动纠纷根源的显露。《牛津法律词典》将其定义为对抗状态或敌对状态对立原则的冲撞。显然,这是一个中性概念,而且是存在双方主体的互动。而作为对立主体的一方,要么是个人,要么是社会。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利益争执,无论是横向的财富攫取过程还是纵向的权力支配过程,处处彰显着人类的欲望。欲望的无限膨胀必然导致利益的相互触及,由于“人的理性有限和德性不足”,利益的抵触则导致冲突的滋生。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原始社会社会资源被认为是无限的,封建社会就开始凸显土地的争夺并形成了响应的利益集团,而现代社会则无处不充斥着争执资源的活动。因此,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均是社会资源的肇始。 纠纷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是将社会冲突的社会性提交到法律体制解决的可能,是社会学概念的法律化。 (二)救济 牛津法律大词典这样定义:救济是对已发生或业已造成的损害,危害,损失或造成损失的不正当行为的纠正、矫正或改正。可见,救济就是一种补救机制,是对纠纷的救济手段。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但不适当的救济也会造成权利的滥用。正因如此,才回由传统的救济慢慢向公力救济过度,有血腥的人身救济到财产救济的人性化设计。 但并不是如法谚所说,有权利就有救济!因为救济毕竟体现的是一种消极后果的矫治,是对正当完整权利的维护,而对破坏者的威慑。救济的对象不是权利,而是遭受损害的权利,是对权利提供的一种恢复和补偿的机制。 救济手段的多样性是和纠纷的复杂化相适应的,从静态上看的私立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反映在动态上表现在谈判、调解、裁判。诚然,法制意识的日益渗入导致诉讼已成为救济的主要模式。但纠纷的的高效、可靠的保证还需要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模式。正如家族法诉讼虽然不尽科学,是“窒息诉讼意识的”,可是也更加有效的调整着基层社会关系,为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基础。所以说,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周延性,而任何制度现象的存在和延续也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法院调解在纠纷解决模式中的作为,我想应该有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资源。 二、法院调解的价值与作用 正是基于现实纠纷的复杂性已不能为当前救济所充分包容,法律呈现捉襟见肘之势,虽然诚如某些学者所言,法律的势力还

文档评论(0)

mao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