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亚硝酸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张超 57 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产生的途径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施用硝化细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 一、降低水产养殖动物血液的输氧能力:当水体或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亚硝酸盐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鳃部进入血液 ,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与亚硝酸盐结合变成不能运输氧气的高铁血红蛋白,此时,尽管养殖水体中有充足的氧气 ,由于血液的输氧能力降低而使水产养殖动物表现缺氧的各项症状,即使采取各种增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 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鳃部病变:当水体或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亚硝酸盐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鳃部进入血液,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鳃部形成刺激,鳃部组织的分泌物出现应激性增加,如果养殖水体长时间维持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则水产养殖动物将出现鳃丝肿胀、黄鳃、烂鳃等症状。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 三、破坏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聚会导致水体中藻类非正常死亡、引起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有害气体增多,有害细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造成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易导致各种病原菌的侵袭,造成养殖动物疾病的大量暴发且难以控制。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 四、对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的直接毒害作用:亚硝酸盐可以与水体中溶解的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对水产养殖动物机体造成直接的损害,如对虾,其主要表现为:多数病虾在池塘表面缓慢流动或紧靠浅水岸边,呈现空胃,触动时反应迟钝,尾部、足部和触须略微发红;刚蜕壳的软虾较容易中毒,蜕壳高峰期常出现急性死亡现象。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机理及表象 五、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对亚硝酸盐的安全浓度 养殖品种 安全浓度(PPM) 鲢鱼 2.4 鲤鱼 1.8 罗非鱼 2.8 团头鱼 2.0 欧洲鳗 2.6 草鱼(种) 0.12 罗氏沼虾(Z5幼体) 0.60 河蟹(Z3幼体) 0.71 斑节对虾(蚤状体) 0.10 中国对虾(1-2CM) 0.20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产生的途径 一、养殖水体中氮的循环:N2外源蛋白、核酸养殖动物藻类固氮微生物消化、吸收、自身代谢异养菌(1)NH3(2)菌体蛋白(3)-NH2NO2-NH2NO3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产生的途径 二、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 1、残饵 2、养殖动物的代谢(不仅仅是排泄) 3、死亡的藻类、微生物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一、从来源进行控制 1、合理投饵,避免过度投饵(甚至可以周期性停喂); 2、投喂优质饵料,提高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率; 3、维持旺盛的藻类和微生物菌群。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二、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进行控制 1、投喂优质饵料,提高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率; 2、尽可能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的浓度; 3、维持旺盛的藻类和特定的优势微生物菌群; 4、预防为主,减少积累。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三、物理方法控制 1、截断主要来源; 2、换水; 3、吸附。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四、施用有益微生物控制 1、光合细菌:A、厌氧或兼性厌氧,细胞内含有细菌叶绿素,能在无氧和光照条件下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降低COD,增加水体溶解氧;B、能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氨”、“铵”和硝酸氮合成自身蛋白-降低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四、施用有益微生物控制 2、乳酸菌:A、乳酸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分为酶降解和酸降解2个阶段。在发酵的前期,培养液pH值>4.5时,乳酸菌对亚硝酸盐降解以酶降解为主;发酵后期,由于乳酸菌本身产生酸,使培养液pH值降低,<4.0后,亚硝酸盐的降解主要以酸降解为主。B、乳酸菌激活水体碳循环,为其他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