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历史文化景观探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鹤楼历史文化景观探寻 摘要 位于武汉武昌蛇山西端黄鹤矶头的黄鹤楼,从位于城西南角睁望守戍的军事哨楼,到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观景建筑而成雄奇壮美的游览楼阁,其旅游功能不断强化,围绕其历史与传说,其周边衍生出许多相关景点,将此楼所涵摄的空间不断延伸扩充。植根于道家道教的传说,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存在密切关系,成为江城的标志。 关键词 武汉 黄鹤楼 城市地标 功能 文化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西端黄鹄矶头,背倚青山,面临大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与滔滔江汉、莽莽龟蛇共同构成融“江、山、楼”三美合一的奇景图。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它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1 名字由来 “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相传,吕洞宾游玩了四川峨眉山后,一时心血来潮,来到武昌,被蛇山美景迷住,想要修建一座楼,于是请来鲁班,鲁班造楼后留下只木鹤,这木鹤身上披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大又黑的眼睛望着江水,因此,此楼取名“黄鹤楼”;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长江两岸两山,一座山好象是一只伏着的大龟,正伸着头吸吮江水;对岸的象一条长蛇昂首注视着大龟的动静,“龟蛇锁大江”,因此在蛇山头上建一座楼,压着蛇山,“鹤”是龟蛇的天敌,因此取名“黄鹤楼”,压着龟蛇二山; 楼之得名虽有因仙之说,但因山得名(即黄鹤楼即从黄鹄矶而来,“鹄”“鹤”乃今古音通转)更能得到历史学界和历史地理学者的认同。南宋理学家张栻当年过访黄鹤楼遗址,曾撰《黄鹤楼说》力主该楼乃因山得名,清代考据名家汪中为毕沅代撰《黄鹤楼铭并序》亦证黄鹤楼“咸取于山以为名“,今人修志亦赞同此说。[1] 2 功能变迁 黄鹤楼所在地武昌古城依蛇山就势,踞险扼要,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构架,因此,黄鹤楼最早是由孙权于公元223年在夏口城西南角建造,作为军事樵楼之用,登高望远,观察江面的船只和对方军营的动向,居高指挥水军作战(今之岳阳楼的前身是鲁肃阅兵楼)。[2]根据史料记载,晋迄宋初夏口城在梁朝仍为各派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而黄鹤楼在硝烟中依然作为军用。 自唐代起,临江负险的黄鹤楼逐渐从“军事楼” 转化为“观赏楼”,成为名王巨公,官商行旅,文人墨客登高眺远,凭吊三国遗址、观赏大江东去、浇胸中块垒而“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绝佳去处;宋代在前朝观赏楼的基础上强化了旅游功能,初步构筑了以黄鹤楼为中心的旅游景区格局;元代对黄鹤楼周边景点建设影响最深远的是胜像宝塔的安放,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明代在宋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建筑,把黄鹤楼装饰得富丽堂皇;清代黄鹤楼经历三次毁灭性的火灾,八次重建或修葺,所谓“火经三发,工届八兴”。[3]清末民国年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黄鹤楼周边建筑或毁于兵灾,或残缺不全,或逐渐荒芜,幸存下来的建筑如奥略楼,抱膝亭等也在1952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被拆毁,辉煌千年的黄鹤楼及附近亭台园林只存史料、诗词、绘画、传说及代代人的记忆之中了。 自20世纪80年代决定重建黄鹤楼,几经波折,一座全新的黄鹤楼耸立于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并以楼为中心有机地筑起一片颇具规模的中国古典式园林,60余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观、楼阁亭台、塔坊廊轩、苑馆池洞、雕塑石刻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西抵司门口、南临红楼、东止武昌路、北至铁路线的狭长山林地带上既有古代建筑的异地重建也有根据现时情况的新建。[4] 3 文化意义 无论黄鹤楼毁废了多少次,但它从未在人们心目中消失过,这不能不归因于历代黄鹤楼诗词铸造的一个诗情画意、巍巍峨峨、悠悠渺渺的文化黄鹤楼。20世纪80年代周勤主编的《黄鹤楼诗集》收入自唐代宋之问至清末黄侃的诗作700多首。[4]黄鹤楼诗词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作者阵容之强,恐怕都是海内名楼中少见的。 南朝的诗歌中虽描绘了黄鹤楼的壮观,但此时的楼阁毕竟不是主角,直到唐代,因战争而建的黄鹤楼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令人魂牵梦绕的是它的通透与沧桑、厚重与深沉。当宋之问以一首《汉江宴别》拉开了咏写黄鹤楼的大幕后,从此,这座历史名楼便在中国诗词史上留下自己抺不去的烙印。黄鹤楼独特的美学特质尤其能刺激人们乐感之中的苦感,黄鹤楼文中的悲愁情绪,大致可分为三种: 其一为别愁。因为黄鹤楼历来是迁客骚人聚会之所,送别之地。“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南宋·辛弃疾),“十里江城入望来,晴川烟树西江开,等闭折尽寒堤柳,此际何堪更落梅”(明·毛一公),…离愁别绪尽在黄鹤楼中倾吐。于是,中国送别诗中的绝唱,便由诗仙李白在黄鹤楼头唱了出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人说,这是“神于诗者”的“千古丽句”。显然,这是鹤楼景观特有的美色孕育了、点化了、成就了这一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