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标点符号理论初探
管锡华
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语标点符号在使用了八百年之后,到了汉代产生了标点符号理论。
汉代章句之学大兴。章句即分章析句,或施以标点符号。章句有助于阅读理解,所以当时的主流是对章句的肯定。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叙》说:“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但是,汉代蔑视或反对章句的亦大有人在。如《汉书·夏侯胜传》载:“胜从父子建……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后汉书·韩韶传》载:“子融,字元长,少能辨理,而不为章句学。”据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分析,章句之文太繁,“秦恭延君……说《尧典》篇目两字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此则破析经文,与章句之本义乖矣”,可以推测,这些人对章句持异议,主要是针对说解之文,而不是断句、标点。
汉代还产生了沿用至今的术语“句读”,见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失其句读”、高诱《淮南子注序》“受其句读”等。《说文解字》也最早地在工具书中收入了标点符号,并对这些标点符号的功能做了阐释。如《、部》有词目“、”,释曰:“,有所绝止,而识之也。”《部》有词目“”,释曰:“,钩逆者谓之。”又有词目“”,释曰:“,钩识也。从反。”检两汉简牍帛书,这三种符号正是最常用的绝止钩识标点符号。
魏晋至唐五代,章句的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解释了“章”“句”的深层含义,并阐明了“篇”“章”“句”“字”之间的关系。刘勰虽然是从文体结构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但对断句、标点符号的实际运用,以及对标点符号理论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
唐人给“句”“读”下了定义。天台沙门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一:“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这是见到的最早的从语气语义角度给“句”“读”下的定义。成伯yú@①《毛诗指说》:“因言成句亦谓之言。‘思无邪’三字之句,故谓‘一言以蔽之’。续有后语以继之,如途巷之有委曲,乃谓之句。”在说明古代“言”与“句”同义后,从“句”与“语”二者关系的角度给“句”下了定义。
唐人对标点符号的几点认识,也是前此所未见的。第一,读书须从句读始。韩愈《师说》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皇甫shí@②《与李生书》说得更为明确:“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第二,离经辨句为注述的基础。孔颖达于《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下正义:“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最早地明确论述了句读与训诂的关系。第三,点书是难事。李匡×《资暇集》卷上:“稷下有谚曰:‘学识何如观点书。’点书之难,不惟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李引稷下谚,并指出了点书之难的几个方面。另外,张守节《史记正义·发字例》对运用标点符号点发字音的方式做了论述,曰:“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若发平声,每从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声异唤,一处共发,恐难辩别。故略举四十二字,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齐梁沈约等人发明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使汉字注音趋于准确。为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代典籍,因而产生了表达四声的方法点发。《发音例》,说明了点发的原因是由于“古书字少,假借盖多”,以致“字或数音”;点发的内容,对象是“观义”“依平上去入”“点发”“数音之字”;点发的具体方式是用“点”置于字的四角,“若发平声,每从寅起”;点发的原则是“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
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到宋元明进入了成熟时期,古代标点符号的理论也相应地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几个标点符号体系之上。
《宋真德秀批点法》〔1〕是圈点批抹的标点符号系统。分“点”“抹”“撇”“截”四类收号六种,每种都有名称、形体和用法三方面的内容,如“点”下“句读小点·:语绝为句,句心为读。菁华旁点、:谓其言之藻丽者,字之新奇者。”《批点法》号虽不多,但自成体系,有句读号、评点号,还有段落号。黄干《勉斋批点四书例》〔2 〕分“句读例”“点抹例”两类,收号七种,号下说明用法。如:“句:举其纲,文意断。”“读‘者’‘也’相应,文意未断,覆举上文,上反言而下正,上有呼下字,下有承上字。”“红旁抹:警语,要语。”“黑点:补不足。”与真德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