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 网络层: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主讲人:王艇电 话纲因特网移动通信网云计算ZigBee引言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网络层包括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因特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ZigBee技术等。因特网因特网的发展 因特网连接的是虚拟世界网络,物联网连接的是物理的、真实的世界网络。物以网聚是形成产业生态体系的关键,且物联网需要对接的大量资源都已经存在于因特网之上,而规模化地引入物联网设备还需要IPv6地址体系的支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因特网是物联网灵感的来源,是物联网产业化规模发展的网络基础。同时,物联网是因特网发展的延伸,其发展又必将推动因特网向一种更为广泛的“互联”演进。四位“因特网之父” 《今日美国》杂志对此发表题为《荣誉归于谁——四位不同的祖先》署名文章,文章评论说:“虽然在因特网建设过程中,他们全都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谁最适合戴上‘因特网之父’的桂冠至今尚无定论。”文章还援引劳伦斯.罗伯茨的谈话指出,希望这次会议能进行讨论,结束在这个历史“悬案”上“每个人对每件事都可以提出权力要求”的混乱状态。 我们不妨分别简述这四位“父亲”在因特网创立中作出的不同贡献。四位“因特网之父”第一位“父亲”,雷纳德?克兰罗克 为阿帕网第一节点远程通讯试验亲自“接生”的UCLA教授。美国曾有传记文章用《从连环画到赛伯空间》的标题记载了他的传奇经历。文章这样写道: “因特网的奇迹始于连环画。”克兰罗克6岁那年阅读了一本描写“超人”的连环画,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矿石收音机的想法。他搜罗到父亲的剃须刀片、母亲丢弃的卫生纸卷筒、一段铅笔芯和一些铜线,然后溜进公用电话亭偷来一个电话耳机。在不具备任何无线电常识的前提下,他根据连环画“按图索骥”制成了一台不用电池的矿石收音机。由于家境贫寒,到上大学时连社区学院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只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5年后居然以优异成绩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全额奖学金,如愿以偿进入电机工程系深造。 电机工程系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信息理论为研究专业,只有克兰罗克独辟蹊径,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题目——数据网络。1964年,他的博士论文《通讯网络》出版,首次提出“分组交换”概念,为因特网奠定了最重要的技术基础。 后来,克兰罗克领导主持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分组交换通讯网络的试验,从而敲开了网络时代的大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出贡献,充分证明了克兰罗克的“父亲”身份和资格。四位“因特网之父”第二位“父亲”,拉里?罗伯茨 Internet前身“阿帕网”(ARPANet)项目技术负责人,无可争议的“阿帕网之父”。1938年出生的罗伯茨,父母均为耶鲁大学的化学家。他早年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从学士、硕士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林肯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靠自学进入计算机领域,继而成为行家里手,甚至为TX-2电脑写作了操作系统和分时系统。他在软件设计、电脑绘图,特别是通讯技术方面获得非凡的成就,而且具有天才的组织管理能力。据罗伯茨后来回忆说,他基本上是在受到“勒索”后,才被迫前往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任职的。1966年,APPA信息技术处处长(IPTO)鲍勃?泰勒申请到100万美元经费实施联网计划,多次上门请他“出山”。屡遭拒绝后,泰勒竟使出了“杀手锏”,向ARPA署长赫兹菲尔德求援:“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让拉里来为我们工作?”赫兹菲尔德听后立即拿起电话,不一会儿就笑着回答:“让我们等着瞧吧。” 罗伯茨迫于无奈出任ARPA联网计划技术负责人,果然不负众望:1967年他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正确地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讯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 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个节点进行试验;他领导着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最终导致了“天下第一网”阿帕网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四位“因特网之父”第三位“父亲”,罗伯特?卡恩 阿帕网总体结构设计者,以及对因特网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天才科学家。1938年出身于布鲁克林的卡恩,在纽约城市大学获电机工程学士后,接连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助理教授。1969年,BBN公司承揽了阿帕网“接口信息处理机”(IMP)项目,卡恩第一个参加IMP小组,并且担任最重要的系统设计任务。IMP就是今天网络最关键的设备——路由器的前身1972年,卡恩前往ARPA协助罗伯茨工作。当年10月,在卡恩主持下,美国各地40台电脑通过网络互联,向国际电脑通讯大会(ICCC)展示了阿帕网的成功,互联网络从此走向了世界。此外,1970年,卡恩设计出第一个“网络控制协议”(NCP),即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