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2014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理科综合 生物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 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u-64 Fe-56 Ba-137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实验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使用甲基绿可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核呈绿色
②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中,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③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中,使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④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吡啰红染色剂使染色体着色
⑤用健那绿给细胞染色,都能观察到蓝绿色的棒状结构
⑥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有该遗传病的家族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 D.③④⑥
2.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RNA的合成只发生在细胞器中 B. 淀粉酶的合成只在细胞器中进行
C.黑藻细胞中有氧呼吸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D.人体活细胞内都能将氨基酸合成胰岛素
3.下列关于变异和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不属于基因突变
B.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变异
4. 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根本原材料 ②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生物种群基因频率也可改变
③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 ④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
⑤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的释放不受细胞内氧浓度的影响
B.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时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C.人体神经纤维上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细胞外液中
C.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D.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浆渗透压稳定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31.(10分)将小球藻细胞打碎,离心获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离体叶绿体,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离体的叶绿体能合成糖类,碳酸氢钠所起的作用是 。
若要使该实验中没有糖类产生,烧杯中液体应改为 。
()(4)O分别标记H2O和CO2,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科学家卡尔文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卡尔文循环途径。以上科学家在实验中都使用了 技术。
32.(12分) 下图甲、乙是在外界条件恒定的情况下,种子呼吸作用及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丙图中曲线①表示种子呼吸作用相对强度的变化,曲线②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相对强度的变化。由漏斗向盛放种子的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图中a点),丙图的曲线发生了变化。请据图回答:
(1)甲装置中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可用于乙装置中植物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并经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
(2)曲线①在ab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②在cd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②在d点后趋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