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用科学理论转化顽危罪犯的个案调查
运用科学理论转化顽危罪犯的个案调查
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刑罚执行机关,其中心工作就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在罪犯教育改造中,重点和难点是对顽固危险罪犯的教育改造。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以理服人,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是教育转化顽危罪犯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民警对一个顽危罪犯的成功转化,“解剖麻雀”,力求探索一些转化顽危罪犯的基本规律,以期对实践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一、罪犯基本情况
某犯,男,现年36岁,湖北宣恩县人,小学文化程度,已婚,无政治宗教信仰,2000年9月因抢劫经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8年,同年10月投入某监狱服刑。XX年经法院裁定减刑一年。
该犯曾于1984年16岁时因故意伤害被判有期刑3年,1986年又因盗窃被判刑8年,服刑期间曾被减刑3年,1995年和一女青年结婚,次年生一女儿。
家庭情况:该犯6岁丧父,其母58岁,在家务农,其姐38岁已出嫁,因少时玩劣与其他亲属均无往来。
本人主要简历:16岁以前在家读书;
16岁—19岁在少管所服刑;
19岁—22岁在武汉打工;
22岁—27岁因盗窃罪在监狱服刑;
27岁—32岁在武汉打工
32岁—今因抢劫罪在监狱服刑
心理测评:D量表测试:表现为忧郁、对未来悲观,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信心。内心抵触,反叛意识强烈。动作缓慢不灵活,与人保持心理上的距离,性格偏内向。
二、犯罪动因及现实表现分析
世界观错位和犯罪惯性心理,表现在行为上的叛逆
性。该犯认为人生都在追求幸福,只不过是方式、运气不同。在监内经常小偷小摸,不服管教。曾被禁闭一次,集训一次,批判多次。
前途丧失信心的悲观心理,表现在行为上的放任性。
该犯多次流露“我谁都不怕,大不了一死。”认为自己这辈子算完了,就是出狱也52岁了,妻子和小孩也不知下落。行为放任抵触,为所欲为。
(三)文化程度低,生存能力差的自卑心理,表现在行为上的不适应性。该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又没有什么技术与特长,劳动技能较弱,加之性格内向,与人语言交流少,封闭压抑,自卑心理严重。
(四)归因客观的仇视心理,表现在行为上的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犯罪是社会造成的,小时候家里就穷,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不偷不抢没法生活。与他犯发生矛盾时手段毒辣,不计后果。
(五)抗拒劳动,不服管的教逆反心理,表现在改造中的危险性。该犯长期抗拒劳动,多次探听路线和地理方位。据耳目报告:该犯表示只要有机会就“走”,万一被击毙正好一了百了,什么时候想烦了就自我了断。存在极大的脱逃、自杀、袭警和制造狱内大案的多重危险。
三、运用科学理论促其转化的基本做法
犯罪就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犯罪思想既是客观世界的产物,也是主观世界的产物,而科学理论则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锐利武器,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改造罪犯只有依靠科学理论,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实现消除犯罪思想,实现做一个守法公民的教育改造目的。心理学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先天遗传、自然环境和社会教育这三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三大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而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根据罪犯能力的差异性来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趋利避害,有的放矢。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化一个顽危罪犯,就等于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消除了一个狱内隐患,清除了一个社会“定时炸弹”,意义十分重大。
确立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理念,运用社会科学理论消除对立情绪,达到沟通互动的目的。社会科学认为:人都存在着情感,是可以沟通的,沟通的基础是人格上的平等,存在价值的认同和对其合理部分的肯定。人是社会的产物,罪犯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思维和价值取向。该犯由于存在着对社会的抵触和对民警的对立,这种情绪如果不消除,任何教育都难以渗透进去。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者决不该跟学生对立,一对立就没有教育可言。而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育改造这些头脑充满邪念,行为充满恶习,心理充满仇视,人格充满堕落的犯罪之人,担负着“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神圣职责。不能因为罪犯抗拒改造而放弃对他的改造,正相反,正因为他抗拒改造,说明他迫切需要得到改造。
初级目标:愿意接受民警沟通。
方法要点:运用倾听法提示他谈家庭,谈社会经历,并表示出必要的同情和关心。愿意倾诉是沟通的开始,这一阶段不宜对其错误观点做过多的批评,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
效果:经过几次交谈,该犯基本上谈到如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同时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情绪有所缓解。
中级目标:愿意和民警沟通。
方法要点:换位思考互谈。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则,分析其第二次判刑后间隔五年,犯罪虽然主要是主观因素,但也有一些客观因素。而且第二次判刑时还减了三年刑,说明有改好的可能性,表达出一
文档评论(0)